-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文献综述
?
学 生:秦晓蓉,长江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孟修祥,长江大学文学院
?
《射雕英雄传》中一灯大师有四个弟子――渔樵耕读,这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基本职业。渔樵代表一种出世的态度,耕读代表一种入世的态度。“作为生产方式,渔樵远远早于农耕”。 [1]渔父居于首位,也因此而绵延出了大量的渔父诗词,表达着古往今来文人志士的处世态度。“渔父”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形象,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诸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渔父的文化内涵正在被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掘,并处于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阶段。渔父的形象,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形象又体现了不同的文人心态,由最初的姜太公钓鱼到楚辞中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再到唐代柳宗元等人的孤舟独钓,这些渔父的形象来源及演变,无一不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一、渔父形象的演变
1.渔父的原型
郑瑞侠在《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原型及其演变》认为《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是渔父形象的最初原型。这两个原型“他们的学术观点、处事原则虽不尽相同,塑造的渔父形象却并无二致,其共同特点主要是作为人生诱导者而出现。”[2]两人的身份无疑都是隐者,都是对假设诱导对象的积极入世进行批评,表现了道家一派的思想倾向。在王岩的《两宋文人渔父词创作及其隐逸心态研究》中,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源于先秦时代的《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3]。余欢的《卜居》《渔父》之研究中也写道“《楚辞·渔父》《庄子·渔父》所写的渔父形象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隐士形象”。 [4]
稍有不同的是,赵山林的《渔父形象与古代文人心态》中写道:“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有三个来源,一是《庄子·渔父》,二是《楚辞·渔父》,三是《吕氏春秋》中写到的太公。”[5]来源于《庄子》、《楚辞》的,体现了潇洒出尘、散淡闲适的人生理想;来源于姜太公传说的,体现了待时而动、用士立功的人生追求。
《试论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的古今演变》中说“一般认为,姜尚是出现在历史上的第一个渔父”。 [6]
蔡凌的《唐宋诗词中渔父意象的现实意义》中渔父的原型分为历史原型和文学原型。其历史原型是 “以渔父为题材,来源以久,最早可追溯到《吕氏春秋》的记载”, [7]即来源于姜太公吕尚钓鱼的典故,此后,以“磻溪渔隐”隐喻怀才隐士、渔隐逐志。《国语·越语》中的范蠡最终功成身退,成了归隐归世的典型。而渔父的文学原型则是“渔父作为完整的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庄子》和《楚辞》中的渔父篇。前者为寓言,后者为赋体,二者以不同文学样式展现了道家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杨柏岭的《自由的经典象征:唐宋词中渔父系列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中则认为渔父的原型是复杂的。“《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姜太公吕尚溪垂钓,心存仕念,显隐而仕达;《后汉书·严光传》记载的严光羊裘垂钓,心绝仕名之念,乐隐出世;《国语·越语》等记载的范蠡泛舟五湖,心存避祸之念,又是功成归隐;《楚辞·渔父》中“渔父”乃是心存入世之念,求得现实人生的保全;《庄子·渔父》中的《渔父》则是心存避世之念,求得无名、无功、无己的新德性……”[8]
2.渔父形象的演变
郑瑞侠的《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原型及演变》中指出,渔父形象经历了从人生诱导者到隐士高人,再从义士侠客到绿林好汉的演化过程。
从《庄子》和《楚辞》渔父的诱导者形象并被赋予了极强的神秘色彩;至唐宋时期,渔父继续作为隐士和世外高人的形象而出现,但是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对渔父的生活状态,捕鱼手段都有了确切的描绘。第一,主要展示渔父本身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人的诱导则退居次要地位。如“北宋词人苏轼的《渔父》词四首,把渔父生活描绘的十分生动形象,由饮儿醉、由醉而醒、由醒而笑。”[9]第二,渔父的年龄段是比较模糊的,不再是固定的老者形象。第三,先秦文学中的渔父形象,没有具体的捕鱼方式,而唐宋诗词中的渔父,则往往是垂钓者。
从义士侠客到绿林好汉一说,先秦文学中的渔父是以人生诱导者出现,有一付热心肠,希望通过自己的劝诱帮助世人摆脱苦难,这种形象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义士侠客。而渔父作为义士侠客出现时,就已经和现实时政相疏离和冲突,这种性格的进一步发展,便会走上起义造反的道路。《水浒传》中渔民出身的水军领袖多数都是如此,其中以三阮、张氏兄弟最为典型,并出现了女性形象,往往伴有杀人越货等不法勾当。
蔡凌《唐宋诗词中渔父形象的现实意义》中,从先秦演化而至的唐宋诗词中的渔父形象,分为两种:
(一)飘逸洒脱的智者——唐诗中的渔父解读
(二)仕与隐的纠结——唐宋渔父词解读
田耕宇的《“渔父”形象与古代文人心态剖析》总结出的典型的渔父形象有四种:[10]
钓名的渔父形象——以隐求仕的文人心态
孤傲的渔父形象——愤世嫉俗的文人心态
潇洒的渔父形象——淡泊世事的文人心态
偷闲的渔父形象——仕中求隐的文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