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碎了一个没落的帝国的幻想,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退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清王朝的禁烟行动。早在18世纪初,英国就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但数量较小,每年约200箱。1773年英属印度政府给了东印度公司制造和贩卖鸦片的专利,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所载:1835~1836年间就输入30202箱鸦片,1838~1839年间更是达到了40200箱。尽管数据不尽切实,但仍可以看出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猖獗。大量鸦片的流入,不仅是大量白银外流,更是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清政府对鸦片的危害也早有认识,早在1729年雍正帝便颁布了第一道禁烟令:“兴贩鸦片烟,照收买违禁货物例,伽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若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右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如兵役人等借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汛口,地方文武各宫,并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乾隆、嘉庆也曾力行禁烟,但收效并不显著。1832年林则徐上《钱票无其关碍宜重禁吃烟以社弊源片》,强调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彻敌之兵,且无可以充响之银。”道光帝大为赞赏,破格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更大规模的,更为严厉的禁烟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禁烟行动对英国对华鸦片贸易造成了致命打击。因此,英国决心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2、根本原因:应该看到英国对侵略中国是一个长期的构想,而不是在禁烟运动的打击下临时起意。鸦片战争,归根到底是英国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干方百计要打开中国市场,促使中英矛盾日趋激化的结果。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产品不断增加,旧市场却在缩小,新市场虽有发展,但仍适应不了产品增长的需要,于是形成相对生产过剩,终于在1825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产品卖不出去的经济危机。为丁摆脱危机,替过剩产品寻找销路,向外扩张殖民地的活动随之日益加强。到鸦片战争前夕,当时西方各国认识的世界,已大多沦为殖民地,而中国则是少数几处尚未沦为殖民地的东亚大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对之垂涎欲滴,欣羡不已。1832年,胡夏米即对中国沿海形势进行侦查,为武力侵略中国做了准备。 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一)、社会制度腐败:1、极端的专制制度: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到清朝已经登峰造极。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这种绝对君权统治,在鸦片战争中,直接造成了战略指挥的失误。因为将天下大事委于一人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皇帝的言行无法受到有效的约束,这就导致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必须执行。鸦片战争中的两次大撤兵,正是道光帝根据错误的情报作出的错误决定。在发出第二次撤兵的话旨后,浴谦、刘韵坷曾根据他们所得到的情报,请求暂缓撤退江、浙之兵。可是,道光帝不同意,坚持撤兵。裕、刘只好遵从。这就出现了头天道光帝批准裕谦的奏请,让浙江撤兵归伍,次日接到厦门陷落奏折而又四处调兵赴前线的奇怪现象。由于一切都得皇帝“良衷独断”,事事须请旨方可施行。交涉事件,收拒夷书,拨领军饷,动用仓储,请购米谷,协拨物资,造船铸炮,调撤防兵,押放俘虏,如此等等,无不上奏请旨,然后进旨奏行。鸦片战争时,沿海四省先后交战,七省设防,战场离京遥远,野马传递,速度有限;奏折询旨,往返耽延。而前线情况时在变化,待上奏之人奉到询旨,往往事机已被延误。 极度膨胀的皇权还导致了唯皇帝之意是从的风气盛行,因为朝廷百官的荣辱祸福全凭皇帝的喜好。在这种风气笼罩下,臣下或不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贡献自己的意见‘或有自己的看法,因不敢批逆织而隐匿不奏;或有正确的意见上奏,独断的皇帝也不予采纳。这就难以保证决策的正确。鸦片战争时因战略方针变化而不断调撤防兵,与此颇有关系。 2、官员的自大与欺蒙:传统的“天朝大国”思想蒙蔽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双眼,使他们沉迷在主观臆想中。连思想较为开放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进行时,还认为“夷人用牛、羊肉磨粉以食,中国若不卖与茶叶、大黄,即可制其死命;英军腰硬腿直,一经颠仆,即不能复起,故其船炮虽厉害,但上岸即无能为”。这种荒诞的说法不仅出现在大臣们的奏章中,还出现在皇帝的谕旨里,据此制定自己的方针,怎么不失误。此外,由于文武官吏的欺骗蒙蔽,使道光帝和清朝中央政府对自己的军队和前线战况,也不完全了解。奕山广州战败,输款求和,却奏说清军大胜,英人“乞抚”,将赎城之费说是代还“商欠”。英军迫其订城下之盟后退出虎门,奏拆却说“夷务大定”,请求撤兵。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