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5.7《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素材 旧人教版.docVIP

高三历史 5.7《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素材 旧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素材   踏犁   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使用踏犁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翻土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北宋政府于994年(淳化五年)和1005年(景德二年),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   占城稻   北宋时水稻的优良品种之一。原产地为占城,其故地在今越南南部。北宋初年,占城稻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其特点是穗长、无芒、抗旱、早熟、“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遣使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后来又推广到北方。   辽代农业的发展   契丹很早就有农业。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时就已有农业。阿保机平息诸弟之乱(911)后,便“弭兵轻赋,专意于农”。阿保机在建立政权前后,把从燕、蓟(今北京及天津蓟县一带)所俘的汉人,分散安置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适于农业生产的地方;攻占扶余府(今吉林农安)之后,又把扶余族农民迁徙到临潢府以西的定霸县(辽置,后废),与汉族人杂居,分地耕种;天显元年(926),契丹吞并了渤海地区(今牡丹江上游一带),统治区内增加了具有封建传统的众多农业人口。太宗还把渤海京城(今黑龙江宁安)附近的遗民大量迁移到东京辽阳府境内。契丹统治者把被征服地区的农业人口迁往适于农耕的地方,实质上是从便利和加强契丹贵族的统治出发的,但在客观上起了扩大农业人口,繁荣农业经济的作用。天显十一年(936)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契丹所辖农业地区就更为广阔了。到了公元10世纪中叶,辽海地区已发展成为“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人稠沃野,其富庶已不下于燕云十六州。辽的东北边境到11世纪中叶,农业已经发展得很好,有一个边防城市——镇州(今地不详),已能积谷数十万斛。但就辽的全境来说,它的经济还不能算是以农业为主,从契丹建立政权之后直至覆亡的二百年间,畜牧始终是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   西夏的水利灌溉   西夏境内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的地方,汉唐以来就引黄河水修建了“唐徕”“汉源”等渠。西夏从李继迁起就曾役使各族劳动人民兴修水利。1002年七月,夏州旱,李继迁“令民筑堤防引河水灌田”。《宋书·西夏传》中说西夏“岁无水旱之虞”,虽然不免有些夸大,但也可见西夏的水利灌溉是发达的。   元世祖重视农业   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即位之初,元世祖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元统一后,他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管农桑水利;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多次下诏禁止圈占农田改作牧场;招集流民,鼓励垦荒;组织军民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等。这些措施,有益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是元代司农司为推广当时先进耕作技术而组织编写的一部古代农业著作。于1273年编成。全书共7卷,内容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等,较《齐民要术》新增了许多作物种类和栽培法,是继《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农书。书中大部分材料从其他农书中辑出。《农桑辑要》在引用这些书时都注明出处,因而保存了其中部分内容,成为人们研究古代农书的珍贵资料。此书在元朝翻印多次,流传甚广。仅至顺三年(1332)就刊印1万部。   北宋采煤技术的进步   1960年,河南鹤壁市发现的北宋煤矿遗址,矿井直径约25米,井筒深约46米,其中较长的四条巷道总长五百余米。根据遗址,可知当时的采煤技术是先由地面开凿竖井,并根据地下自然煤层的变化开掘巷道,然后将煤田凿成若干小区,运用“跳格式”的先内后外的方法逐步后撤。井下的排水,除使用辘轳抽水外,还采取将地下水引入采完煤的坑洼地区贮积起来的办法。   “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   这两句话出自庄季裕《鸡肋篇》卷1中。“汴京”指北宋都城东京,“炭”即煤。说明北宋时,东京一带的城乡居民,已经用煤作燃料。“数百万家”,是形容户之多,实际上东京最繁华时才20万户。《文献通考》又记载当时“河东(今山西)民烧石炭……”说明山西境内和东京一带的居民,都已经用煤作燃料。   辽的冶铁业   辽的冶铁业较为发达。辽太祖阿保机的父亲“始置铁冶,教民鼓铸”。这表明辽的铁冶业出现很早。手山(也称首山,即今鞍山)的铁矿也早已开采,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辽代矿坑两三处,深达18米以上。山西大同青瓷窑村遗址也发现许多辽代铁制工具和铁农具,天镇夏家沟窖藏遗址中还发现相当多的辽代铁铧。辽上京道“长乐县……太祖伐渤海,迁其民建县居之,户四千,内一千户纳铁”。这些都说明,辽代的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