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与犹太朋友书缘不了情.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代人与犹太朋友书缘不了情   在一座即将拆迁的老式石库门房子里,藏了2000册英文、德文、希伯来文的图书,而且一藏就是70年。55岁的孙礼德从小生活在这里,一直听外公说这书是一个叫卡尔的犹太人留下的,叫他们千万不要动,“别人还要来拿的”。几十年过去了,外公去世了,小舅舅去世了,卡尔却一直没有出现。   为了整理东西,孙礼德再一次打开母亲生前用过的那个床边柜的抽屉,将一沓沓发黄的书信翻了个遍。突然,有一封写在牛皮纸上的信,映入了他的眼睛,封面上写着“关于犹太人的书的说明”,字是外公的。捧着这十几页纸,孙礼德好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既紧张又兴奋,小心翼翼地翻开,这里头记载着外公和卡尔的故事,以及这2000册书的命运……   上海一家三代人替犹太人藏书70年   一个叫卡尔的犹太朋友留下了书   孙礼德的外公林道志,是这个家庭的传奇人物,也是孙礼德此生最崇拜的人。他出生于浙江黄岩一个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为喜欢读书,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关于他的聪明,家里还流传了一个故事。当年,林道志的父亲好不容易筹了一些钱,把儿子送到私塾念书,可是上了没多久,私塾老师就找到林道志的父亲,把学费退还给他,说:“这孩子太好学了,我教了几天就没什么可教了。”   天才归天才,穷归穷。十几岁的林道志辍学后就到上海学生意,在商务印书馆里做排字工。工作很苦,有时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他觉得开心,因为这个机会他可以读书认字,学习文化知识。   林道志是真的聪明,在读了几本化学方面的书以后,居然自己动手做出了肥皂和复写纸。没多久,他开了一家手工作坊,当起了小老板。这次搬家,孙礼德还找到了一些外公当年所生产的复写纸,把它们作为历史的记忆收藏起来,据说,林道志生产的这些肥皂和复写纸还受到过当时国民政府的嘉奖……   生活宽裕了一点,林道志就想着要办个学校,以弥补早年没能上学的遗憾。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于是就在现在的虹口区东长治路(当年上海东区华德路怀兴里)的弄堂里找了两栋石库门的房子,办了一所教会小学。   那个时候,有2万多犹太人到上海避难,大部分都聚集在虹口区的提篮桥附近。卡尔·安格尔就是其中的一人,他到上海后也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同为教会学校的校长,林道志就和他相熟起来,很快成为了朋友。   1943年,传说日军要轰炸上海,一部分犹太人开始撤离,卡尔也决定离开。临行前,他来向自己的中国朋友道别,并且重托了林道志一件事。卡尔说:“学校图书馆有很多的书,我没法带走,希望你能代为保管,以后我会回来取的。”战乱年代的嘱托都是沉甸甸的,何况这些书是真的够沉。林道志原本是一个爱书的人,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几天后,他把书搬到自己家,连同3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一起,经过清点,有2000多册。   收下书,送别了外国朋友,林道志没想到自己也成了难民。1945年6月,为了避开日军轰炸,他带着一家人回老家黄岩避难。临行前打点行装,妻子儿女都劝他把这些书留下,“我们是逃难,要轻装简行,带着这些书赶路,实在太不方便了。”林道志心想,既然我答应了人家,总是要帮人家保管好的,坚持要把书带上路,“人到哪,书就到哪。”最后,他把2000多册书打包成十几个大木箱带走,把手工作坊里的那些赚钱的原材料全都留了下来。   一路上也不太平,他们先是遇到了日军的设卡,书险些被没收。后来,他们乘坐的船又遇到了盗匪,眼看着就要被追上了,情急之中的林道志拉着船老大,拼命喊:“撑帆,撑帆。”船老大不情愿,说:“无风无浪,就算撑满了帆也无济于事。”林道志说:“你不试试怎么行呢?”这真的是一种巧合,在扬帆的瞬间,水面上居然起风了,风帆助航,他们最终逃过了盗匪这一劫。   抗战胜利之后,听说上海的情况有所好转,林道志又带着全家回到了东长治路。一回来,他们全都傻眼了,两栋石库门房子被炸平了,一堆废墟中,唯一还矗立在那的就是二楼的一个亭子间。经过一年多的改建和修复,全家才得以重新搬入。林道志把2000多册书摆放在那间最坚实的亭子间里,此后它们就一直跟着这个家庭,一“住”就是70年。   一场雨救下了这2000册书   解放后,林道志的手工作坊和小学都办不下去了,六十出头的他没有其他工作,再没有收入。那段时间,他无事可做,就在家里响应国家文字语言改革委员会的号召,研究语言教育改革,提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议,还编写了册子。这期间,几个孙儿相继出生,他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风平浪静的日子过了没多久,文革来了。谁都知道,这批书再也躲不过一场浩劫了。   8岁的孙礼德,第一次对书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天下午,他看到舅舅林尚义用木板死命顶住家里门上的“斯必灵”,外面一片喧嚣,红卫兵们马上就包围了他们这幢房子。林尚义招架不住了,红卫兵使劲拍打大门,有几个还从前面二楼破窗而入,他们把厢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