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 文 美 文
第1期 专题:名人专题——李白 2005年2月 单位:区教研室
辉煌盛唐的歌者
傅道彬
李白是最具盛唐风韵的诗人。他是盛唐的骄子,是空前的盛唐文化哺育了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有魅力奇采照人的大诗人。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国力强盛,不仅有空前的南北文化的融合,更有了空前的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沿着李白的生平足迹看过去,他自幼生长在西域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自小就接受胡地文化的熏陶;少年和青年时代成长在四川,受到蜀地文化的滋养;成年和壮年时期又漫游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祖国的名山大川,京洛的富庶繁华以及国家的空前强盛八方来朝的鼎盛局面,都感染着他,更屡屡添其豪兴,壮其豪气,使其诗作有了一段他人没有的神采!
李白正是用他的一生来感受,也用他的诗积淀着南北文化、中外文化融合交流的盛况。李白更是用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谐”的独行特立来辉映着盛唐,构成了原本辉煌的盛唐气象中最有神采、最夺人眼目的一道风景。
当唐代的广大士子或埋头苦读准备考取状元以一鸣惊人时,或从军塞外准备凭借军功以一飞冲天时,李白却选择了“终南捷径”,即所谓隐而求仕,他不屑于芸芸举子的常规之路,他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更让人震惊更让人艳慕的成功之路。
果不其然,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亲自下诏,诏李白入京。李白从二十五岁去蜀远游,经十七年的遍访名士以激扬声价,屡屡投书显达以抬高身价,就是为了这以布衣而致卿相的一天。这一天真的就来了,李白怎能不喜上眉梢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呢?他的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正是他这种喜不自胜的心情的真实流露: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烹鸡酌酒,这是欢庆喜讯的序幕;高歌起舞,这是欢庆喜讯的高潮;仰天大笑,这是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这是多么自负的心态!
如果说这首七言古诗的前六句,是刻画了诗人的欣喜、兴奋、激动的心情和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情态,那么后六句,则概括地叙述了自从诗人出蜀后十七年来奔波于尘世,屡屡遭人轻视、讥笑的苦衷和愤慨,将素日里积压在心底的闷气一吐为快,这首诗把今朝终于应诏的喜悦与往日遭人轻视的苦痛两种复杂的情感融铸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历经坎坷终见曙光的昂扬壮大的自信与自尊。
在李白看来,君王下诏之时就是他愿为辅弼、一显身手之日,所以他要刻不容缓地抓住机遇,赶快著鞭跨马以尽早地去游说万乘。那迫不及待的情态中流露出功名事业只在垂手之间的狂放心态。全诗由充满丰收喜悦的秋日,嬉笑雀跃的儿女,高歌起舞的诗人,游说万乘的雄心,仰天大笑的情态,构成了一种欢乐的声情和豪放的气势,淋漓痛快地表达了诗人的狂喜心情。这首诗也可视为李白的“第一快诗”。
然而这还不是李白春风得意的顶峰,其顶峰是在他初入长安之际。李白在等待玄宗召见的日子里,当时任太子寅宾客自称“四明狂客”的老资格诗人贺知章慕名来访,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叹。贺知章见李白长得风神散朗,风姿飘逸。特别是看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更是连连惊呼李白是“谪仙人”,当即解下自己身上佩戴的贵重饰物金龟换酒,以款待这位让自己喜欢得不得了的诗人,可见其对人才的器重的奔放的性格,而“谪仙人”的美名圣誉也一日传遍京华。
李白与贺知章这次脱略形迹、颇有魏晋名士风度的会见,给李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这一年李白四十一岁正当壮年,贺知章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二人相差四十二岁,他们却“一见钟情”,绝没有我们今人所说的“代沟”,更没有什么“文人相轻”的陋习。以至李白在事隔多年后,犹拳拳于心。天宝六载(747)夏,李白南游会稽,专程去了贺知章的旧居,面对贺老歇泳过的“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二首》)的水色山光,李白欷歔不已感慨万端,他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中幽幽地吟道: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上。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欣然呼我谪仙,慨然金龟换酒,一想起这位时为朝廷重臣却毫无架子,与时为布衣的自己订莫逆之交,且鼎力激扬自己的声名,怎能不让李白铭记于心、情动于中呢?又怎能不让李白不胜感慨、热泪潸然呢?
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李白对这位“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旧唐书》本传),以提携奖掖后辈为乐事的老诗人的深情怀念和敬仰之情。贺之于李,正像西晋的张华之于二陆,北宋的欧阳修之于二苏一样,都是中国诗歌史上奖掖后进、让人感叹的佳话,体现了文人相重的可贵传统。
也正是由于文人相重的可贵可敬,更强烈地反衬出文人相轻丑恶积习的可鄙可憎。贺李的一番亲情际遇,在事后不久就引起了杜甫的由衷赞叹,他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充满艳慕地说:
昔年有狂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