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锂离子电池安全手册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锂离子电池安全手册 LIB Safety Handbook Dec. 2005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4 第一节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与发展 4 1.1 金属锂电池的诞生与发展 4 1.2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与发展 5 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6 1.4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6 第二节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 7 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7 2.2.1 层状LiCoO2 8 2.2.3 层状LiNiO2 9 2.2.4 层状LiNi1-x-yCoxMnyO2 9 2.2.5 尖晶石型LiMn2O4 10 2.2.6 磷酸盐 11 2.2 负极材料 14 2.2.1 天然石墨 14 2.2.2 人造石墨 16 2.2.3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MCMB) 16 2.2.4 硬炭材料 17 2.2.5合金与合金类氧化物负极材料 17 2.2.6 Li4Ti5O12 18 2.3 电解液 18 2.3.1 液体电解液 19 2.3.2 聚合物电解质 25 第三节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28 3.1 安全测试标准 28 3.2 锂离子电池的反应 29 3.3.1 锂离子电池内的热反应 29 3.2.2 电极材料安全性的判断标准 31 3.4 改善电池安全性的措施 32 第二章 安全测试原理 33 第一节 短路(Short circuit) 33 1.1 测试过程Test procedure 33 1.2 短路 Short-circuit mechanism 33 1.3 解决方案 Solution 34 第二节 穿钉(Nail penetrate) 34 2.1 测试过程Test procedure 34 2.2 穿钉 Nail penetration mechanism 34 2.3 穿钉时的短路情况 34 2.3.1 短路分析及结果 34 2.3.2 内部短路的着火分析 36 2.4 热模型分析 Thermal model 36 2.4.1 模型假设 36 2.4.2 模型建立 36 2.4.3 穿钉的内部电流 37 2.4.4 穿钉时的内部电阻 39 2.4.5 模型结果 40 2.5 解决方案 Solution 45 2.5.1 相关问题Verification 45 第三节 挤压(Crush UL1642) 46 3.1 测试过程Test procedure 46 3.2 挤压 Crush mechanism 46 3.3 解决方案 Solution 46 第四节 重物冲击(Impact) 46 4.1 测试过程Test procedure 46 4.2 冲击 Impact mechanism 46 4.3 解决方案 Solution 46 第五节 热箱(HotBox,150℃/30min) 47 5.1 测试过程 Test procedure 47 5.2 过热原理 HotBox mechanism 47 5.2.1 阳极反应 49 5.2.2 阴极反应 53 5.2.3 隔离膜收缩 57 5.2.4 内阻变化 59 5.2.5 高温外部短路 60 5.3 解决方案 Solution 61 第六节 过充(Overcharge) 62 6.1 测试过程Test procedure 62 6.2 过充原理 Overcharge mechanism 63 6.2.1 介绍 63 6.2.2 实验 63 6.2.3 结果与讨论 64 6.3 解决方案 Solution 69 七 附录 69 1. DSC 原理 69 2. ARC加速绝热量热仪 71 3. 热箱模型程序 73 4. 穿钉模型程序 85 Reference 9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与发展 1.1 金属锂电池的诞生与发展 在所有元素中, 锂是自然界中最轻的金属元素,同时具有最负的标准电极电位(-3.045V vs. SHE)。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使得该元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理论比容量达到3860 mAh/g,而锌和铅分别只有820 mAh/g和260 mAh/g []。由于锂的标准还原电位很低,在水中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因此实际锂电池的应用必须依赖于合适的非水体系电解液的发展。 锂电池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5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W. Harris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环状酯中的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 in Cyclic Esters),主要是研究碳酸丙烯酯(PC)与其电解液。锂电池的概念最早来自日本,Matsuchita公司于1970年研制出Li/(CF)n电池[]。后来,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Li/MnO2体系代替了Li/(CF)n体系,直至今天,这种电池仍被我们大量使用。我们仍在使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