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偿收入: 有偿收入: 税收收入 收费收入 罚没收入 专项收入 公债收入 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这一指标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收入当中多大比例还未纳入预算管理。 年份 公共收入(亿元) 税收收入比重 非税收入比重 税收/非税收入 1998 14914.83 62.11 37.89 1/0.61 1999 17331.08 61.64 38.36 1/0.62 2000 20144.94 62.46 37.54 1/0.6 2001 24087.98 63.52 36.48 1/0.57 2002 27690.94 63.69 36.31 1/0.57 平均 62.68 37.32 1/0.59 非税收收入 政府在税收、债务收入以外取得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从预算外收入到非税收收入 200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非税收入”正式取代“预算外资金”的提法,各地纷纷将“预算外收入管理局”改为“非税收入管理局”,并印发《非税收入管理条例》。2006年,全国开始试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项改革也必将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产生影响。 非税收入的提出 1体现了政府对收入机制认识深化。 2体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 政府对收入机制认识深化 预算外资金本属于财政性资金, 收支应体现政府行为,体现国家意志。而多年来谁收费归谁所有、归谁使用的观念相延成规, 过分强调预算外资金的自主性,使预算外资金管理出现恶性循环势头。 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 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是相对于税收收入而言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预算外收入”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是相对于预算内资金而言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 在管理方法上,政府对不同类别的非税收入实行分类管理;在收缴模式上,政府非税收入从提高效率、降低征收成本的原则出发,可以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也可以由财政部门委托的部门和单位征收。 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广, 数额大, 增幅高, 项目多。 2征收主体多元化, 分配无序加剧. 3非税收入管理欠规范 1征收范围广, 数额大, 项目多 1953年,预算外资金:8191亿元, 占预算内收入:41.2%; 1978年:预算外资金:347亿元,占预算内收入:30.16%。 在体制转轨和财政分权改革的过程中,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2000年全国性的收费项目有200多项,2002年为335项,地方每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多项以上。 2征收主体多元化, 分配无序加剧 地方收费主体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等, 每个部门都有多种收费名目。收费主体多元化,管理政出多门、多重控制、执行困难。向企业和居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三乱”行为屡禁不止,秩序混乱。 3非税收入管理欠规范 1管理范围还未覆盖到政府非税收入的全部。 2资金管理不到位, 政府难以控制。 3管理法律不健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对非税收入现状原因的思考 1政出多门, 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2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不规范, 职能转变滞后 3财权分割, 按需取费 4经费征收及使用建立在部门利益基础上,。 内在原因 深层原因 现实原因 如何规范非税收入的管理? ①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使非税收入征收、使用和不规范事件的惩治有明确定义; ②深化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合理划分财权关系, 创造条件使地方政府拥有税收选择权和调整权; ③加快行政管理机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合理整合分散管理职能, 尽快形成专门机构, 并加强收支平衡的控制; ④加快机构改革步伐, 消除机构和人员膨胀, 精兵简政, 减少负担。 我方强烈坚持这个观点 最优财政收入规模 观点二:所谓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既定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下,最能体现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 这种观点称之谓“合乎制度约束规范的财政收入规模”。 从当前财政研究的一些文献资料来看,许多分析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或最优税收负担的文献资料,往往将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视为当然合理性,将既定财政收 入分配制度下形成的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视为财政收入规模的未来走势,并赋予其“最优”含义。这种观点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数理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观 点。 最优财政收入规模 观点三:所谓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财政分配实践中达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相适合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这种观点称之谓“财政收支适合状态下的财政 收入规模”。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