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0年九月高考语文研讨会资料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我省考生答卷分析课件.pptVIP

甘肃省2010年九月高考语文研讨会资料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我省考生答卷分析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 本题拟制思路是: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并用四个选项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 完成这道题的基本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出各个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比较,作出判断。A项、B项、C项均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字,意思与原文没有出人。D项的前半部分与原文意思相符,后半部分有误:原文中,康保裔“为敌所覆”,意思是“被敌人消灭”;张凝、李重贵“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意思是“张凝、李重贵与敌人交战,终于击退敌人”,而不是“共同抗敌”。故选D项。 参考答案:D 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主要是考查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以及对特殊句式的把握,同时考查考生对整体文意的理解。(1)句重点考查实词“贷”、“劳”、“没”、“鬻”、“偿”的意义和虚词“以”的用法。(2)句重点考查实词“上”、“状”、“喟然”、“陷没”、“曹”及特殊问句“何面目”。 (1)句中的“没”与“孝公既没”(《过秦论》)中的“没”意思完全一样,“贷”意为“借”、“借用”、“借贷”。“鬻”是“卖”的意思,成语有“卖官鬻爵”。“偿”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偿”意思相同,可译作“偿还”,也可作“补偿”、“赔偿”。“以”用来“表目的”的用法,教材中多次出现。(2)句中的“上”与“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上”用法相同,都为动词;“状”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如“状极俊健”(《促织》)、“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等;“曹”与“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的“曹”意思、用法相同:“何面目”的说法见于《项羽本纪》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一句。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础以及较高的理解能力,做好文言文句子翻译题是水到渠成的事。 参考答案:(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译出大意给2分,“贷”、“鬻”、“偿”三处,给3分,每译对一处各给1分。) (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道:“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译出大意给2分,译出“上”、“喟然”、“陷没”三处,每译对一处各给1分。) 1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选取了宋欧阳修的诗歌《梦中作》,阅读难度适中,符合“考试大纲”“浅易”的要求。全诗四句所写都是梦里光景,首句写静夜景色,声光结合,表现恬静之美;次句写春夜之中百花争妍;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末句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不禁油然而生。四句诗虽各写不同的意境,但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整体,表达了诗人失意于仕途因而想超脱于人世却又思念家乡的感情。第(1)小题着重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概括;第(2)小题着重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两道题都属于简答题,不需要对诗歌展开分析。 结合注释阅读诗歌,是重要的阅读技巧,也是重要的答题技巧。这道题尤其如此:从注释①中不难看出诗人仕途的失意,再结合第四句,就可以读出“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掌握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情与景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用典、修辞手法等,能结合注释把握诗句的含意,完成第(2)小题也就没有太大的困难了。 参考答案:(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2分)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1分)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答出一个场景给2分,答出拟景写情、情景交融2分,答出对仗十分工巧1分。) 13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段落是复习备考的重点。但从命题发展的规律看,选自教材中的名篇名句不再限于大纲规定或教材上的背诵篇目,今后备考要扩大课文背诵默写的范围,初中学过的古诗文也要加强复习。还要严格要求书写正确,有错字漏字该句都不能得分。 名句名篇继续遵循往年的命题思路,名篇名句的默写仍然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以课内名句名篇为主,适当扩展到初中及课外名句,默写内容选自《离骚》、《礼记》、《论语》等国学经典,内容控制在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都是考生很熟悉的,体现了考“常见常用”的内容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了名句名篇考查突出文化积累的目的。今年的名句名篇考查与往年略有不同,往年2小题选1,一题是高中课本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