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光斗:一生水利情
6月21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开拓者之一、“两院”院士张光斗逝世,一位101岁的世纪老人永远告别了他的水利人生,驾鹤西行。
得知这位“水利泰斗”的离世,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感到非常惋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卢耀如评价道:“张光斗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水利科学家,对我国水利事业贡献巨大。”
水利建设与地质勘测密切相关,作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的事业与张光斗有很多交集,两人曾在诸多水利工程和水文调查工作中共事。
卢耀如说,张光斗对待科学的严谨认真、对待事业的执著追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9年,87岁的张光斗参加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卢耀如当时负责西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调研。卢耀如回忆,在一次研讨会上,他与张光斗握手时仍能感受到老先生那强劲的臂力。他这样称赞张光斗的老当益壮:“您是八九十岁的身体,五六十岁的体力,三四十岁的头脑。”
晚年强健的身体,与张光斗常年奔走在山川河流之间不无关系。他用双脚丈量险山恶水,立志用水利造福千秋万代,并用自己的一生推动、见证了中国水利事业走向波澜壮阔。
只为祖国的大江大河
1912年,张光斗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的一户普通人家,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跟小伙伴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将与祖国的大江大河结缘一生。
青少年时代,张光斗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水维持温饱。直到8岁那年,张光斗才进入小学读书。看他始终刻苦用功,全家人一直省吃俭用默默支持。张光斗也不负众望,于1934年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的留美公费生。
“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知识青年一样,受当时“科学救国”思想的熏陶,张光斗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让祖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
出国学习前的一段时间,张光斗曾利用在国内水利单位学习的机会,遍访各地江河。黄河岸边、淮河古道、赣江两岸,这个22岁青年看到的是饥民遍野、满目疮痍,心中回响起这样的声音:“我要学好本领,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服务。”
两年后,张光斗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翌年,他又获得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就在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一边是个人触手可及的锦绣前程,一边是处于危难的祖国河山。张光斗婉拒导师的再三挽留说:“中国如果亡了,我得个博士学位也没啥意思,没用!”1937年秋天,25岁的张光斗主动中断学业,回到当时风雨飘摇的祖国。
抗战期间,张光斗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为战时的军工生产提供电力;抗战胜利,他积累、保存下大量我国水资源蕴藏量、水文勘测等宝贵资料。
1947年,当时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利发电工程总处的美籍总工程师即将任满回国,他多次邀请张光斗一同前往美国工作。
“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为祖国建设服务,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张光斗毫不犹豫地谢绝了。
解放前夕,张光斗在台湾的同学和友人纷纷来电,催他去台工作。他一一婉拒,还将当时准备运往台湾的一批技术档案和资料暗中保存下来,这些资料很快被用于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张光斗全身心投入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在祖国版图上每一个有河流的地方,几乎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兢兢业业 如履薄冰
在黄河破堤取水,曾是生活在黄河沿岸百姓的世代梦想。上世纪50年代初,张光斗负责承担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的渠道工程建设,在他的选址、布局、设计下渠道顺利建成,终于将这个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为缓解北京供水紧张,解决潮白河下游防洪、灌溉问题,1958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当时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工程进度,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记录。水库建成后,周恩来总理称赞道:“它是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建设密云水库时期,参与库区地质勘察工组的卢耀如与张光斗有了频繁的工作往来。“当时我们一起讨论、切磋大坝防渗漏的问题,那时就感受到他非常细致,也很尊重地质领域的科学意见。”卢耀如回忆道。
此后,张光斗先后参与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提出诸多重要建议,在中国水利界传为佳话。
对于张光斗付出的辛劳,有人曾给出这样的评价:他走过的桥比常人走过的路还多。然而,他每次面对全新的水利工程时,都告诫自己要“从零开始”。他说:“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即使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你而言依然是个‘零’。”因地制宜是他事业的第一要义。
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让很多水利人魂牵梦萦,张光斗也不例外。但很少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