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工剧团
经典是什么?历史长河中的经典会一直存在下去吗?经典被赋予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的?透过艺术家张巍的影像和对其的采访,让我们看看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思想意识中的那些经典,在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解入无,又是如何涅磐而重生的。
一种没有粉尘没有碎屑的消解正在悄然发生,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当代艺术对现实经典的解构过程。有的艺术家仍在做着传统美学的卫道士,而更多的艺术家则纷纷揭竿而起,成为更具个性的思考个体,于后者来说艺术家张巍更具有代表性。
张巍初学的是油画,而在采访中谈及世界影像领域里艺术家的作品及风格却如数家珍。这种大步的跨跃,让张巍转身成为了影像艺术家——当然这一转身并不如何华丽,也非仅扭动一下身体那么轻松。如果专业背景称得上正统,那么转身就要经受得了脱胎换骨的疼痛。这也是先锋艺术必经之痛,要外解传统,必先自我涅槃而后重生。
因着对摄影的酷爱,张巍忍痛一转十余年,这期间摄影与生活只能算是惨淡经营。在影像圈里,像张巍这样的艺术家已经是很成熟的艺术家了,有自己明确的拍摄方向和风格,还可以申请到一些拍摄项目的基金,然而其工作与生活状态依然不尽如人意。“我现在每年的收入基本只能是维持日常生活和创作,靠摄影发财是不可能的。对于喜欢的人来说,能卖得出作品,能够坚持做得下去,有钱能开拍就已经很幸福了。”张巍如是说,言语中透着满足。
然而,作为当代艺术最先锋的观念摄影,受到如此际遇,这也是摄影之痛,摄影人不免同病相怜。“但国际上的影像收藏已经热了起来,只是在中国不一样,大家目前还是更认同绘画作品。”张巍对影像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
正是这种态度与坚持,让张巍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与风格。“以人为本”是张巍影像创作的长线,从最初的创作中张巍认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之后便抽丝剥茧,专注于以人为主的创作。《人工剧团》个人风格承接便源于此,且更追求“画面简单,背景单纯,以突出人物本身。”而这组作品是要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艺术家骨子里恋着油画艺术语言的形象造型?像《人工剧团——不知名妇女肖像》以及《人工剧团——未命名的习作》都取材于经典油画。
因为摄影是比较写实的技术,张巍把拍摄《临时演员》时积累下来的200多个肖像经仔细挑选和电脑后期拼贴组合,将油画中的人物和我们不曾亲眼见过的政治人物、明星,再现得栩栩如生。这就是当代影像艺术对经典的解构与消解,说是简单,打破了的经典,需要艺术家用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以及时间来粘合,从而建立起新的艺术风格与时代。
“作品制作时让人物大小更接近于真实比例,更像一幅摄影作品,要让人感觉像真实的照片又有些不像,一张奇怪的照片背后,是为了让人产生更多思考,但又要让人忽略电脑后期技术的因素”。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组合都需要作者认真推敲,以符合最后的观念定位,推导出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品。
个性化发展是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而个性中也总会有共性的堆积。采访中张巍也谈到,不管我们是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总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这种拼贴的方式,古斯基把这称为‘绘画摄影’。杰夫·沃尔也是这种拼贴手法的大师。”“中国摄影群体里目前细究起来,每种风格都能找到影响的出处,每位艺术家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当经历这个过程后就会找到自己。在找到自己的主线后一直走下去,才能走出去”。
《数码摄影》:您是什么时间开始《人工剧团》创作的?
张巍:是2009年开始的,之前《临时演员》作品拍摄积攒了很多人物素材。当时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租了个摄影棚,拍选20~30个临时演员,希望能拍出一组自己认为有力量的肖像照来。简单的化妆,拍摄也很快,还给点费用,所以在电影学院门口接活的人群中很快就传开了。那段时间正好是在过年放假前,做临时演员能接到活的也不多,结果来了200多人。看大家来了又不好不拍,很快身上的钱全部用光了,最后自己只能借钱回家过年。
《数码摄影》:把这么多普通人的肖像组合到一起,这样的作品意义在哪里?虚拟化名人又有什么寓意?
张巍:融合,把中国普通人融入到原本经典图式中。我最初想法是由此而产生,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拿到艺术创作中来。当时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张希特勒的小照片,就用素材人物的局部拼出了现在新形象,感觉挺好玩。虽然融合之后的形象也非常像原来的经典图式,也表现出经典的样子,却是虚拟的身份,这表现出来的是普通人的图景。
《数码摄影》:一幅作品中通常会用到几个人物照片素材?
张巍:不一样,像其中一幅大概用了7~8张人物的面部形象合成。
《数码摄影》:形神兼备的效果,如何得以实现?
张巍:后期。胶片,数码化扫描,电脑拼贴合成。这些作品头发、眼睛、眉毛都不是一个人的,甚至双眉都是不同人的眉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