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住乡愁 记住历史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多元文明的源头。即便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完成的地区,代表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人文价值,仍然是后工业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全国平均三天就有一个传统村落消亡。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立即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农村这些传统村落,很可能会在若干年之后踪影难觅。冯骥才先生的调查统计让人触目惊心!因此,记住乡愁,记住历史,是每一个作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中篇小说《最后一头牛》(载2016年3期《牡丹》)描述了老人和他心爱的老牛之间的情感故事,表现了耕耘一辈子的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尤其是房屋拆迁时对即将失去土地的眷恋和故乡的怀念。作品充分挖掘城乡结合带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根基、失去传统之后的恐慌,折射出现代人的艰难和操守,触摸到当前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中枢。“白月西下,寒露之夜的露水打湿了老人的衣服。老人蹲在老牛跟前,默默地抽烟,默默地流泪。老人把衣服脱下来,搭在躺着的老牛身上。老人就这样守护着忠诚的老牛,也守护着这片深情的土地。”尚培元在洋溢着阳光、土地和汗水的气息里,用极尽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意味深长,却至情至性。他把故土的一切与自己纯粹的个人经历、记忆和生命相连接,相融合,便获得了一种内心的自在和欢悦。从时而清丽淡远,时而浓墨重彩,时而典雅细腻,时而清新妩媚的文本里,从一幅幅个性鲜明乡村图画里,读者不难看出尚培元是一位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静内心的作家;在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在浮躁气氛蔓延的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重要和可贵!
农村味道的乡土叙事,
农民情感的乡愁故事
《最后一头牛》的故事线索非常单纯,无论从题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还是对农村和农民们的生存心灵状态的发掘,都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时代重托的同时,不断进行着可贵的艺术探索。作品不事雕琢,没有丝毫的矫饰,用深情的笔触让人们品尝乡村乡情的五味杂陈,体悟生命中的温馨与感动。作家把自己多年以来的农村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乡野传说、奇人异事以及数十年的人生体验,浇铸在那凝重质朴的字里行间,浸润在平凡苦涩的文学创作之中。于是,作品在内敛沉静的叙述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对灵魂的认知与救赎。“那些曾经的隔阂,曾经的芥蒂,曾经的不和谐,因为搬迁,也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很快就瘪了,就软了,就烟消云散了。……想一想,也是啊,在一起居住了这么多年,以后还能相聚在一起吗?就要分开,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人世间最哀痛的莫过于对故土和亲人的生离告别,在作家笔下却哀而不伤,平和从容中透出一种豁达和超然,直抵读者的心灵。在这里,《最后一头牛》作为一部呈现历史内涵和时间魅力的作品,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南官庄村的乡风、乡情,逐渐积淀成难舍难割、挥之不去的绵长而幽怨的乡愁;而农业大国里的“农村”概念不应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缺席。换言之,乡土情结是中华文化、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愫,足以演绎出中国人精神中的此岸与彼岸。这正是作家不断创新,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别人的地方。
文以载道,言近旨远
毋须讳言,近30年来的中国乡土人口大迁徙,给农村带来的是一些出乎意料后果:荒芜、空巢、女人、儿童等一幅幅失序画面构成了时代与社会的长镜头,更重要的是传统宗法伦理的颠覆和农耕文明秩序的丧失,往往让作家在中国经验的书写中失位和迷茫。因此,这些年来,我们的许多作家总是习惯于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代“底层”穷苦大众进行社会控诉,这种从“五四”以来自上而下的“同情与怜悯”的救世主姿态,多年来几乎被中国作家奉为圭臬,从而成为其写作经验的桎梏。能否打破这种陈旧的思维模式,更进一步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里的草根们的心灵呼唤呢?尚培元的《最后一头牛》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小村庄,大格局,巧构思
尚培元以文学的目光凝视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凝视这片土地上划过的历史轨迹,凝视这片土地留存着的千年风韵和正在发生着的世事变迁,凝视这片土地上芸芸众生的情感世界与命运走向。作品写了老人给牛看病归来途中,在十字路口与宝马轿车司机发生的矛盾纠葛。“……司机也大了嗓门说,你也别讲歪理,你的破牛有啥资格在马路上瞎转悠?老人反倒冷静了,看着司机,一字一顿地说,年轻人,你听着,你脚底下,踩着的路,原先就是俺村的耕地,我这牛,以前就在这儿拉过犁,耙过地,耩过麦。这条路,就在俺村的地界上,俺们咋就没有资格走了?这路是专门给你这四个轱辘走的?那你叫俺这四只蹄子走在哪儿去?”老人爱牛护牛的质朴憨厚里绽放出几份偏颇的美丽,年轻司机的患得患失中夹杂着些许的高傲和轻蔑,交警的秉公执法所诠释的人性向善的内涵,在文本中皆被刻画得淋漓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