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和调查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践报告和调查报告 篇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12年8月10号至2012年8月20号。 2.调查地点:汨罗市桃林寺镇段中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新胜村,新华村,奋斗村, 段中村。 3.调 查人: 吴彪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段中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 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和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十几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 (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十几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划龙舟、耍龙舞、闹元宵、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上网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2012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下面是对家乡家电的调查: 2、 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篇二:实践调查研究报告 青岛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课 题 名 称我校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团 队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负 责 人 专 业 、 年 级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5年3月 一、基本情况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课题报告正文 篇三:教育实践调查报告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又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