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头颅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本院收治、疑有颅内动脉瘤的71例患者进行DSA造影和64层螺旋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效果;并以DSA为标准,分析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 结果 成像效果:在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方面,两种方法均获得清晰图像,CTA除1例漏诊外,检查结果均与DSA相符;但对于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CTA显示效果优于DSA。诊断学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 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与DSA相近的结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14-02
颅内动脉瘤是各种病理因素所引发的脑血管局部管壁瘤状突起,发病初期及时治疗有康复的可能,但临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进行性进展,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1]。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起病急,进展快,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据统计,其二次出血患者的生存率不足50%,临床形势严峻。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其康复有重大意义[2]。本院对71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做了CTA检查,并结合DSA造影,对比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71例疑似动脉瘤患者,其中,男40例,女31例,年龄41~71岁,平均(50.6±11.5)岁。临床表现:7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头痛,其中61例有恶心、呕吐感,11例表现出意识障碍,3例眨眼困难,3例语言不清。
1.2 方法
1.2.1 CTA检查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参数设定:触发阈值120 HU,电压120 kV,电流280 mA,层厚0.5 mm,重建层厚3 mm,扫描速度0.5 s/r,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1024×1024,显示矩阵1024×1024;患者仰卧位,固定头部,以18G针头行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注射速率3.5~4.5 mL/s,注射量:70~90 mL;自动跟踪触发扫描,先行常规头部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两组图像进行减影后采用容积再现(VR)(图1)、最大密度投影(MIP)(图2)和多平面重建(MPR)。
1.2.2 DSA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FD2-0数字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动脉内血管造影。参数设定:电压70 kV,电流150~300 mA,视野38 cm。动脉插管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300 mgI/mL)流速3.0~3.5 mL/s,同时行三维数字减影图像旋转采集。
1.3 评价指标
(1)成像效果:包括动脉瘤大小、形态,动脉壁血栓、钙化,以及病变位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2)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成像效果
CTA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均可清晰显示。共诊出动脉瘤77个(61例),其中囊性动脉瘤63个(47例),梭形动脉瘤14个(14例)。分布位置分别是:颈内13例(18个)、前交通动脉19例(23个)、后交通动脉9例(12个)、大脑前动脉瘤6例(6个)、大脑中动脉8例(11个)、大脑后动脉瘤6例(7个),除1例(1个)漏诊外,均与DSA诊断结果相符。另外,CTA可清晰显示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而DSA显示效果较差。
2.2 诊断学评价指标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方法
DSA、MRA、CTA是临床影像学诊断的三种基本方法[3],各有其优势和限制。DSA是传统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临床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可接近100%,然而,基于其有创性,临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