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docVIP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 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 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29-03   恶性肿瘤患者约有50%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超过90%出现远处转移灶的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多数为根治术,手术范围大,术后容易并发血栓形成,有7%~45%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发生血栓形成,下肢血栓的形成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研究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年龄30~68岁,平均(51.7±18.4)岁。其中子宫内膜癌14例,卵巢癌10例,宫颈癌6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良性肿瘤组,年龄28~70岁,平均(50.8±17.9)岁。其中子宫肌瘤20例,卵巢囊肿7例,畸胎瘤3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年龄25~60岁,平均(49.4±19.3)岁,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凝血功能异常疾病,近期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标本采集   采集健康对照组静脉血3 mL,恶性肿瘤患者及非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l h、24 h、3 d、7 d采集静脉血3mL。所有血标本抗凝处理后,离心15 min,-80℃冰箱保存上清血浆待测。   1.3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检测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凝血酶(AT)、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试剂盒均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及F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系统分子水平比较   见表1。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术后7 d降至与健康对照组相当水平。   2.2 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功能   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 d,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见表2。   3讨论   vWF能够促使外缘性凝血系统中血栓的形成,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状态以及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2]。当血小板活化时释放的血小板P选择素,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抗凝血酶是一个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是由肝产生的糖蛋白,由432个氨基酸组成,作为主要的抗凝物质,能够迅速中和循环中多余的凝血因子,避免出现全身系统凝血情况[3]。凝血-抗凝血酶复合物是体内凝血和抗凝血处于平衡状态的产物[4],是凝血及抗凝因子活化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浆中凝血-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增高可较早反映人体凝血及抗凝功能情况。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这与肿瘤分泌的促凝物质有关,包括组织因子、癌前凝物质等[5,6]。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浆蛋白会导致凝血因子Ⅶ粘连形成复合物,激活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7,8]。而癌前凝物质可以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Ⅹ,启动凝血过程。肿瘤细胞能够产生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纤溶酶原激活物可以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而其抑制剂抑制这一过程,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