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应用唇舌弓式口内装置进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ocVIP

应用唇舌弓式口内装置进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唇舌弓式口内装置进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唇舌弓式前方牵引过程中与上颌骨生长密切相关的4条骨缝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在建立了带有骨缝实体模型的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唇舌弓式前方牵引装置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计算得到4条骨缝的位移分云图及应力分布情况。唇舌弓式前方牵引装置适合反伴深覆的骨性安氏Ⅲ类患者;额颌缝与颧颌缝对上颌骨的前移与逆时针旋转发挥了主要作用,颞颧缝与翼腭缝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本文采用的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唇舌弓式口内装置在前方牵引中对骨缝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   [关键词] 唇舌弓式前方牵引; 三维有限元分析; 骨缝; 位移分布; 应力分布   [中图分类号] R 783.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5.004   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的趋势,其病因可以是下颌骨发育过度,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二者兼有[1-3]。应用前方牵引可以有效地引导上颌骨向前生长,且疗效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众多的传统前方牵引装置中,使用唇舌弓式前方牵引后,上颌产生的骨性变化明显,软组织侧貌也有较大改善。与其他传统的前方牵引口内装置比较,唇舌弓式前方牵引装置对上颌骨具有更显著的骨性效应[4-6]。但是,目前,骨缝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或者只是采用接触关系来对其进行模拟,这是没有建立具备高度生物学相似性且带有骨缝实体模型的颌面骨模型造成的缺憾[7-10]。笔者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在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建立了包含4条与上颌骨密切相关的骨缝实体模型[11],本研究在唇舌弓式前方牵引机制中引入了包括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4条骨缝实体模型在内的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主要分析骨缝在前方牵引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减小传统前方牵引口内装置的不良反应和改进前方牵引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带有唇舌弓式前方牵引口内装置的颌面骨三维   有限元模型   本研究将唇舌弓式前方牵引装置加入到参考文献[11]建立的带有骨缝实体模型的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唇舌弓式前方牵引口内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将整个上牙弓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减少牙效应。据此将模型进行简化,模型中上颌牙不切开,以模拟唇舌弓式口内装置。   由于前方牵引不考虑额部变化,因此建立的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没有额部,模型亦未建立额托部分。为简化模型,牵引面具直接与颏部相连,以模拟颏托。最终建立带有唇舌弓式前方牵引口内装置的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图1)。   图 1 带有唇舌弓式前方牵引口内装置的颌面骨模型   Fig 1 Maxillofacial model combined with labiolingual maxillary   protraction appliance   1.2 实验条件设定   本研究将上颌牙弓作为一个整体,前方牵引加力点设置在上颌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图2),设定前方牵引的材质为弹簧单位,其他口外前方牵引面具装置为钢性材料,根据杠杆原理,前方牵引所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面具大部分传导给了下颌颏部。   图 2 前方牵引加力点(红色圆点)   Fig 2 The force bearing point of maxillary protraction(red dot)   1.3 边界约束设计   上颌骨的生长机制主要是通过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的骨质沉积。除颧颌缝外,其他3条骨缝都位于颌面骨边缘,故将额颌缝、颞颧缝、翼腭缝3条骨缝外缘切线施加零位移和零旋转边界约束。下颌骨作为模型中的一部分,设定与上颌骨之间无颞下颌关节连接,直接将其髁顶点与髁突外缘最突点作两条切线,将两条切线均施加零位移和零旋转边界约束(图3)。   1.4 模型加载   在上颌骨两侧尖牙与第一前磨牙的邻接点设置加力点,模拟牵引钩位置,参考临床,根据下唇位置,在与平面成20°~30°角的方向上,两侧分别加载800 g的牵引力(图4)。   图 4 牵引方向(红色箭头)   Fig 4 Direction of protraction (red arrow)   2 结果   2.1 位移云图   y轴、z轴的位移云图见图5~6。其中y轴向前为负值,向后为正值;z轴向上为正值,向下为负值。由于x轴代表水平向位移,并不是前方牵引所考虑的位移关系,所以将x轴位移忽略。沿y轴与z轴的具体位移分布见表1。在对模型加载后,沿y轴的位移量显示:上前牙前移0.444 256 mm,其中A点前移0.302 189 mm,计算得到上牙唇倾为0.142 067 mm。   2.2 应力分布云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