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体系讲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Braided Delta System)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 王家豪 2011.10 一、概述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1987) (a)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b)在冲积扇前方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c)与冰川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定义: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前积到盆地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负载河流提供物质。 二、形成条件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所需沉积地形和坡度一般比扇三角洲缓,比正常三角洲陡。 同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末端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都可直接进人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断陷湖盆演化早期,扇三角洲的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辫状河三角洲。 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湖岸位置与砂体类型和演化关系示意图 (据吴祟筠和薛叔浩等,1992) 二、形成条件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不同类型三角洲比较 稳定水流、盆内水体 缓 曲流河(远程河流) 三角洲 阵发性水流、盆内水体 较缓 辫状河(短程河流) 辫状河三角洲 分选、磨圆变好,粒度变细 阵发性水流、重力流、盆内水体 陡 冲积扇、近源河流 扇三 角洲 沉积物 作用方式 沉积坡度 供给体系 类型 断陷型湖盆深陷扩张期沉积相示意图 AF:冲积扇; BR:辫状河 SD:短河流三角洲 SF:水下冲积扇 NT:近岸浊积扇 FT:远岸浊积砂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AF:冲积扇; FD:扇三角洲 MR:曲流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断陷型湖盆收缩期沉积相示意图 (据吴崇筠等,1993) 演化模式 坳陷型湖盆收缩期沉积相示意图 (据吴崇筠等,1993) AF:冲积扇 BR:辫状河 MR:曲流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SL:浅湖区 AF:冲积扇; FD:扇三角洲 BR:辫状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LT:浊积砂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坳陷型湖盆深陷扩张期沉积相示意图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示意图(姜再兴,2003)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道沉积:以河道砂坝沉积物为主。色杂、粒度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内部具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组成若干个向上变细的透镜体叠置构成。 废弃河道充填沉积:废弃河道允填沉积体往往呈下凸上平的透镜状。沉积物自下向上粒度明显变细,底部见起伏不大的冲刷面。向上层理规模逐渐变小,反映了水道充填沉积过程中水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 越岸沉积:洪水期,水体漫越河道,在河道两侧形成一些积水洼地,其内部接受细粒物质的沉积。岩性为粉砂岩、泥岩。部分洪水期越岸形成的积水洼地可逐渐被植被覆盖,发展为沼泽环境,沉积炭质页岩。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特别活跃,其沉积物在前缘亚相中占比例大,是前缘亚相的主体。 (1)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平原亚相中辫状河道人湖后在水下的延续部分,沉积特征类似于辫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往往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单个透镜体从下向上常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砂岩,横向延伸数米即变薄尖灭。冲刷面构造、平行层理及大、中型交错层理亦常见。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为灰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侵蚀破坏,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及中型交错层理。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河口坝规模普遍较小。 (4)席状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较强的沉积环境。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津或均质韵律。 (5)远砂坝:位于前缘末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横向延伸远,分布范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3、辫状河前三角洲 均以泥质

文档评论(0)

骨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