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节 席勒.ppt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节???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759~1805) 德国著名的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医生,做过小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行送进了人称“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通过一位教师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 1780年,席勒毕业于军事学院,在斯图加特做军医。1781年,他自费出版了剧本《强盗》。次年,该剧在曼海姆剧院上演。席勒未经公爵允许就越境去那里观看,为此而被关进禁闭所,被剥夺了写剧本的权利。席勒不能忍受这种迫害即逃离斯图加特,在各地流浪。1787年定居魏玛。在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诗歌,发表了《阴谋与爱情》和其他一些作品。 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研读卢梭、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他晚年住在魏玛,与歌德有10年之久的亲密交往,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创作 1、《强盗》,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 2、《斐哀斯柯》是席勒的第一部历史剧,描写16世纪热那亚共和主义者反暴斗争的故事。全剧的反专制的倾向非常强烈。《堂·卡洛斯》以16世纪尼德兰解放运动为背景,写西班牙宫廷中进步势力与反势力的斗争。剧中仍然回响着反对专制、渴望自由的基调。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妥协的倾向已很明显。它标志着席勒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的过渡。 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逐渐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渐衰退,且中断了文学创作,转为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1794年,他写过《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1-1793)等著作,期间还担任过耶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席勒曾给以热烈的欢迎。他的《强盗》在巴黎上演,他本人被法国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名誉公民。但雅各宾党专政后,他被革命暴力所吓倒,变成革命的反对者,甚至表示要在路易十六受审时为之辩护。与此同时,他钻进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热衷于美学,主张“通过美来达到自由”。 3、1788年,席勒中止戏剧创作,进入耶拿大学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撰写了《美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两部美学论著。在前一部著作里,他主张通过文艺的“美育”恢复人性的善良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说:“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他途”。他把美育提高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认为通过美才能使人性达到真与善的境界。 在后一部著作里,他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指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求自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素朴的诗人反映现实,感伤的诗人表现理想。席勒和歌德虽然同样对革命感到恐惧和失望,但是他们都不满那种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因害怕革命而缅怀过去),而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当描写通过理性而重新取得和谐的具有完整的人性的人。这也是他们二人都走向“古典”主义的原因。 4、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开始了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新时期。与歌德的亲密交往,使席勒摆脱了康德的唯心主义。1798年,席勒和歌德合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鹤》等都是这时所写。在其创作中,除戏剧外,这些作品占有主要地位。 5、历史剧《华伦斯坦》,标志着席勒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前,比如在波沙和卡洛斯等人物身上,我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用赤裸裸的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 《华伦斯坦》(1799) 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悲剧形象,是那个战乱频繁时代的产物。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治野心;他相信武力,更笃信星象;他有魄力,但又游移不定;他拥戴皇帝,更想取而代之;他想使民族得到统一,但却缺乏固定的祖国观念。通过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席勒深刻地反映了得意志人民统一国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一愿望的巨大障碍。该剧人物性格刻画真切,并有莎士比亚式的群众活动场面。 6、《奥尔良的姑娘》,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