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新探.doc

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新探.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新探 2004-10-24 吴善中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05,旧版文章 点击: 1344 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新探 -------------------------------------------------------------------------------- 作者:吴善中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8-1 18:43:18发布)  阅读994次 【内容提要】19世纪下半叶,在长江中下游和运河流域,以哥老会、青帮为主体的秘密会党迅速崛起。究其原因,主要是:太平天国失败后,苏、浙、皖三省人口锐减,大批外来客民迁入,哥老会等秘密会党随之蔓延;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长江流域充斥着大量的散兵游勇,对这一区域秘密社会势力的壮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江淮地区盐枭与会党势力的融合与勾串,也是会党势力崛起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 键 词】客民/游勇/盐枭/会党 【 正 文】   19世纪下半叶,以哥老会、青帮为主体的秘密会党在长江中下游和运河流域蔓延发展并迅速崛起,成为这一区域最有势力和影响的秘密结社。对这一区域哥老会、青帮崛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前辈学者归结为: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长江、运河流域旧式航运业的衰落造成这一区域大量人口从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游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于传统的“四民”之外的一个过剩的社会群体——流民、游民集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不能从事正常的职业,其中大部分最终不得不投入秘密社会,从而造成了哥老会和青帮势力的膨胀。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长江、运河流域在在皆有的客民、游勇、盐枭入手,探讨近代长江运河流域会党崛起的背景。       一   太平天国失败后,苏、浙、皖三省人口耗减,田野荒芜,荆榛塞路,大批外来客民流迁这三省,哥老会为主体的秘密社会也随之在这一地区发展起来。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苏、浙、皖三省是太平军与清军及帝国主义的“洋枪队”、“常胜军”长期交战、厮杀的地区,人口因逃离、战死、饿死或其他因素而锐减。据清方统计,浙江人口到1866年减少为637. 8万人,净,占战前人口的72.8%;1874年江苏人口减少为1982.3万人,净,占战前人口总数的55.7%;安徽人口直到1892年也仅206万人,净,占战前人口的42%。 (注:这些统计数字,参见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这些统计数字可能有缺漏或不精确之处,但人口数量的大量耗减则是肯定的。战后,清政府面对人口锐减、耕地荒芜的现状,认为“善后要政、莫急于垦荒”,各主要荒废省区先后拟定出垦荒章程,各垦荒州县先后设立“劝农局”、“招垦局”、“招耕局”之类的机构,从事荒地的招垦事宜。如安徽在同治初年于临淮设立“善后屯垦总局”,在凤阳、定远设立分局,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取具保结,……一律借与耕牛籽种,准其开垦,其续价收租,较土著之民一律办理”(注:唐训方《唐中丞遗集》,《兴办屯垦告示》。)。结果,“客籍农民迁入垦荒者,接踵而至”(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7 页。)。苏、浙两省也大体如此。在迁入三省的“客民”当中,两湖人占有相当的比例。战后安徽广德州:“土著不及十分之一,田地荒芜,招徕客民开垦入籍,湖北人居其四,河南人居其三,江北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注:光绪《广德州志》卷16。);南陵:“湘、鄂及江北等处客民流寓此者亦十之五焉”;南陵县城还有湖南街;(注:民国《南陵县志》卷41。)宣城:“客民约占十分之九,其中以两湖籍居多数,皖北次之”(注: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172页。)。在江苏宜兴,“赵、豫、淮海人民蜂至”,两湖农民亦“争来垦治”;(注: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5。)光绪中后期, 外来客民仍迁往苏南,“以两湖人为多”(注:丛刊本《辛亥革命》(三)第69页。)。浙江也有不少两湖籍客民迁入,如安吉县同治时期有“宁绍湖广安庆”等地客民10848户,接近全县民户总数的一半。 (注:同治《安吉县志》卷4,“户口”。)   在客民当中,还有一部分湘、淮军的裁撤勇丁。清代后期,湘、淮军大量裁撤,不少散兵游勇流散于江南地区。如曾国藩攻据南京后,所辖部分湘军在苏南领垦荒地;左宗棠则在浙江创行“撤勇归农之法”(注:《申报》光绪六年四月十六日。),就地安置了部分“老湘营”勇丁。另外,“遣撤之勇流落不归者,亦改而务农”(注:《申报》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李鸿章淮勇也“虽遣不归,盘踞于浙湖郡县,而以贩盐为生”(注:《论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