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doc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的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但由于当时那样的环境,很多意思难以直说,作品大多比较隐晦。   一.《野草》的产生   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分量厚重的礼物。《野草》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于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从20世纪20年代最初产生时候的出现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诠释,人们可以去做无数的言说又总觉得言犹未尽。一些难懂的晦涩篇章和一些有争议的抒情意象,语言,至今很难作出无可辩驳的解释。面对这本小书一代一代的批评家与学人好像面对一个美丽的斯芬克斯式的谜语。近实的阐释与过度的诠释难以分清,也不必要分清。但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说我已经把一本《野草》都说得清楚了。可以这样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   《野草》是鲁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零零星星写成的一组富有诗性的抒情作品的结集。全都发表在鲁迅参与创办的《语丝》杂志上,一共有24篇散文诗。(其中的《我的失恋》,是一首讽刺性的拟古的打油诗,应该算是一个例外)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发表于12月1日;最后一篇《一觉》,写在1926年4月10日,发表于4月19日。前后经过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相隔整整一年之后,最后要结集出版时候,鲁迅又写了一篇代序言的《题辞》。这时已经是1927年4月26日。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政府下黑暗势力笼罩的北京,最后写《题辞》的时候,已经是在国民党实行所谓“清党”进行十分恐怖的大屠杀的广州了。写作时间与所处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其中作者的思想心境与艺术手法,却是大体上一致的。   《野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5年以后,鲁迅曾经这样说明自己写作《野草》时候孤独寂寞而又不倦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华盖集·〈自选集〉自序》)这些自述,包含了关于自己的《野草》、《彷徨》与他那时“荷戟独彷徨”心境之间的关系,它们所产生的思想情绪的根源,也说明了散文诗《野草》里那些“小感触”,隐含着怎样一种沙漠里走来走去的孤军奋战者的痛苦与沉思。它们是与叙事书写不同的内在情感世界哲理化了的结晶,一种深层情感意识的艺术凝聚与升华。《野草》将五四时期产生的哲理性美文提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它比《呐喊》、《彷徨》更深邃更神秘也更美。它展示了一种接受者必须更具有驰骋猜想力的文学心理空间。   二.《野草》的生命哲学   我过去的现代文学老师川岛先生,是鲁迅的朋友,《语丝》杂志的创办者。他告诉过我:他常去鲁迅家里去他取写好的《野草》稿子,很幸运是《野草》各篇的第一个读者。但对于《野草》许多篇,读起来觉得很美,可是大都看不懂,但又不好意识一篇一篇去问鲁迅先生,只好不懂装懂,当着鲁迅先生的面,还要说:“很好,很好。”这样的作品接受情况,透露一个艺术上信息:《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不满足于当时一般闲话或抒情性美文的传情达意,而将从现实和人生经验中体悟的生命哲学赋予一种美的形式,创造一种特异的“独语”式的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写作《野草》时的一个非常自觉的追求。这里先讲哲理性。   这是70年多前的一条很有趣的材料。鲁迅《野草》在《语丝》上还刚发表了11篇,经常出入鲁迅家里,并为《语丝》同人的章衣萍,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述说:   鲁迅先生的后园养了有三只鸡,这三只鸡自然是朝夕相聚,应该是相亲相爱的了。然而也时常争斗,我亲眼看过的。   “鸡们斗起来了。”我从窗上看去,对鲁迅先生说。   “这种争斗我看得够了,由他去罢!”鲁迅先生说。   “由他去罢!”是鲁迅先生对于一切无聊行为的愤慨态度。我却不能这样,我不能瞧着鸡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