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第七章分子荧光法综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荧光分析仪 三、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GFP) 3.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3.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原因! 3. 荧光光谱的特征 一、 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荧光分析仪 三、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3. 荧光光谱的特征 产生荧光的物质: 芳香族化合物 含脂肪族和指环族羰基结构的化合物 稠环化合物 苯环被稠化至杂环核上的杂环化合物 1. 荧光猝灭 溶液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激发光源(light source) 样品池(吸收池)(absorption cell) 单色器(monochromator ) 检测器(detecor) 记录及数据处理器(display)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测量池(吸收池) 滤光片、棱镜、光栅 光电池或光电倍增管, 光电二极管阵列式检测器 问题:荧光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何异同点? 荧光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区别 7-4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3. 荧光分析注意事项 1) 防止荧光污染 2) 防止散射光的干扰 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2. 有机物分析 芳香族化合物、胺类、甾族化合物、蛋白质、酶与辅酶、维生素、多种药物等 可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荧光法测定抗坏血酸 总结: 1.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解) 2.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掌握) 3. 荧光光谱的特征(掌握) 4. 荧光量子产率(掌握) 5.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理解) 6.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理解) 7. 荧光猝灭(掌握) 8. 温度、酸度、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理解) 9.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特点(掌握) 10. 荧光分析法中直接法和间接法的概念(掌握) 1.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 直接测定:被测物质本身发生荧光 间接测定:被测物质本身不发荧光或荧光量子产率很低。 ①衍生化法;②荧光猝灭法 1.无机物分析:采用间接法 (1)与有机试剂形成配合物后测量 Al、Au、B、Be、Ca、Cd、Cu、Eu、Ga、Gd、Ge、Hf、Mg、Nb、Rh、Ru、S、Sb、Se、Si、Sn、Ta、Tb、Th、Te、W、Zn、Zr (2)通过其对荧光试剂的荧光增强或猝灭效应进行测定。 CN-、F-与Al、Zr离子强烈配合→使原有荧光配合物的荧光猝灭。 目前可测量元素已有约60多种。 尿液中维生素B2的测定 维生素B2(核黄素)430 - 440 nm蓝光照射下产生绿色荧光。 Λem:535 nm。(pH 6-7,荧光强度最大,pH 11,荧光消失) 3、生物、医学研究 内源荧光与外源探针 蛋白荧光 膜探针 核酸探针 GFP是一种在395nm的激发光下可以释放出绿色荧光的蛋白,现已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以及医学研究。该蛋白可以表达在真核细胞中,在和其他基因融合表达的情况下,可以活体示踪目的蛋白的定位以及活动. 通过跟踪发出的绿光来观察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扩散途径;或者把GFP接合到一种蛋白质上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它在细胞内部的移动 从水晶水母体内第一次分离出荧光基因 日裔科学家下村修1962年首先在水母中发现GFP Martin Chalfie(沙尔菲)指出GFP的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 ???? n??? 振动弛豫 激发 ??? ? ?? ? n 荧光 (1)跃迁类型 ????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 较短的激发态寿命10-7~10-9s 系间窜越至三重态几率小 (2) 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越大、共轭程度越高,荧光越强。 0.07 0.18 0.93 0.27 化合物 苯 萘 蒽 丁 省 戊 省 580 390 365 286 205 λexmax(nm) 640 480 400 321 278 λemmax (nm) 0.52 0.60 0.46 0.29 0.11 ?F 1)给电子取代剂加强荧光 (3)取代基效应 —HN2, — NHR , —NR2, — OH, — OR , — CN 产生 p →π共轭 二苯甲酮:弱荧光、强磷光 S1 →T1的系间窜跃产率接近1 苯甲醚 苯基氰 苯胺 苯酚 苯 化合物 285~345 280~390 310~405 285~365 278~310 λ emmax (nm) 20 20 20 18 10 相对荧光强度 2)吸电子取代基减弱荧光、加强磷光 —C=0, —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