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机构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举例说明连杆机构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连杆机构在插秧机中的应用机械工程学院 黄玉成 摘要:本文中主要介绍国内水稻插秧机研究现状、国内外分插机构研究现状、传统插秧机分插机构、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其中,主要介绍了连杆机构在插秧机中的应用。关键词:连杆机构、插秧机、曲柄摇杆、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国内水稻插秧机研究现状我国是首先研制并生产水稻插秧机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摸索阶段。1953 年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将水稻插秧机作为一项科研课题, 1956 年梳齿纵拉分秧原理初步定型,并制作出样机,1956 年 4 月全国第一届水稻插秧机试验座谈会在武昌召开,并对样机进行田间试验,证明了水稻插秧机械化可以实现,1965年广西 65 型人力插秧机通过鉴定,推动了水稻插秧机的发展。图 1-1 步行式插秧机 图 1-2 乘坐式插秧机(2)实用阶段。1964 年我国研制出机动插秧机,分插机构采用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和转臂滑道式分插机构,上世纪70 年代为响应农业部推广带土苗移栽技术的号召,研制了即可插带土苗,又可插洗根大苗的两用插秧机,该系列基本满足我国各地农业需求,零件通用化达 80%~88%,部件通用化程度达到 70%。上世纪 80 年代,参照日本水稻插秧机研制了“中头日尾”式 2ZT 系列机型,该机型分插频率高,最高达到 260 次/min,行距 300mm,总共 6 行,试验证明该机适合带土中、小苗的插秧。(3)推广阶段。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水稻插秧机技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艺要求,自主研制了高速插秧机,该机采用旋转式分插机构,旋转一周插秧 2 次,插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我国水稻插秧机市场不断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一、机型样式变化快;二、需求区域和市场相对集中;三、需求主体向大型农场转变。日本插秧机在我国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并对我国插秧机市场逐渐形成垄断局面,市场占有率高达 90%以上。实践证明未来市场对乘坐式高速插秧机需求量将不断增大,随着国家补贴力度的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创新,水稻插秧机市场在农业装备领域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国内外分插机构研究现状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由插秧臂和齿轮箱组成,插秧臂与秧苗直接接触,用来分秧和取秧;齿轮箱的作用就是利用非圆齿轮非匀速比传动使得插秧臂按要求的轨迹准确的运转,分插机构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插秧机的整体性能。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研究水稻插秧机,首先研制的是曲柄滑道式分插机构,且只能用于水洗苗的插秧,该分插机构较为复杂,分秧、取秧能力差。60 年代初期,日本开始研制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与上述分插机构相比结构更加简单,性能更加稳定; 60 年代末期,毯状秧苗开始在日本应用,使得插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70 年代初期,推秧装置开始出现在分插机构上,降低了工作过程中秧苗回带率;70 年代末期,在曲柄上增加了配重块,使插秧频率达到 270 次/min,到目前为止,步行式插秧机上依然采用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开始了对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高速插秧机采用行星轮系旋转式分插机构,该分插机构单位时间插秧次数比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提高一倍,于80 年代末期形成产品,并应用在乘坐式插秧机上。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浙江理工大学赵匀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刻苦专研和不懈努力,在该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研制了多种旋转式分插机构,有圆柱齿椭圆齿行星系分插机构、偏心链轮式分插机构、差速式分插机构等。传统插秧机分插机构传统分插机构的工作转速较低,主要有以下三种:摇臂导杆式分插机构、转臂滑道式分插机构和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摇臂导杆式分插机构主要用于人力插秧机,结构较为简单,体积小,但工作效率低,插秧质量差。转臂滑道式分插机构结构较为复杂,滑道加工难度大,取秧可靠性较差,回带现象严重,大大影响了插秧效率,因此也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是最先应用到水稻插秧机的分插机构,结构简图如图 1-3 所示。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开始研究小苗带土移栽技术和室内机械化育苗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了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该机构增加了推秧装置,大大降低了秧苗回带、漂秧现象的发生,但该结构复杂,加工工艺要求高,而且当插秧频率较高时会产生振动。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在我国使用广泛,既用于步行式插秧机,也用于乘坐式插秧机,该机具在我国市场上的代表机型是 2ZT-935。为了适应双季稻和三季稻的种植模式,浙江金华农机化研究所研制了多熟制水稻插秧机,该插秧机插秧轨迹可达 276mm,在对高秧苗进行插秧时不会出现“搭桥”现象,机插后直立性好,但曲柄长度增加时,整体抖动厉害,会出现分秧不均、栽插不稳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