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灭安全技术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井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 一、煤的自燃预防措施 根据本矿井煤层自燃外部和内部条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现就开拓、开采、通风和监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分别叙述如下: (一)开拓措施 开拓巷道均采用锚喷支护,对巷道周边煤炭自燃防治的具体措施如下: 1.在掘进过程中,加强巷道支护; 2. 对巷道围岩破碎区采取复合支护措施; 3. 加强监测和预测,发现异常,制定专门措施及时处理。 (二)开采措施 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回采;3号煤为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尽可能地提高推进速度,减少揭露煤层裸露时间;根据地质条件尽量少留或不留护顶煤;采煤工作面采到停采线时,必须采取措施使顶板冒落严实;采空区及时封闭。 采煤工作面正常生产时采用预防性注氮,在工作面开切眼处,工作面推进速度减慢时,工作面停采前、撤架期间及封闭后的具体措施分别叙述如下: 1.工作面开切眼的防火 (1) 加快工作面设备安装速度和工作面初始推进速度; (2) 开切眼埋设注氮管; (3) 在工作面回风顺槽预埋束管取样分析采空区内的气体变化。 2.工作面推进速度减慢时的防火 (1)在工作面与运输顺槽、回风顺槽连接处隅角挂设风帘,减少采空区漏风; (2) 采空区埋管注氮 3.工作面停采前、撤架期间及封闭后的防火 (1) 工作面停采时,对采空区实施注氮; (2) 工作面停采期间,适当降低工作面风量; (3) 停采后45天内工作面设备要全部撤完,并完成永久性封闭; (4) 在撤架过程中,加强停采线回风流气体、温度监测和自燃危险性预测; (5) 工作面设备全部撤出后,在停采线以外进、回风顺槽的适当位置建立防火墙,并留设观测孔; (6) 对封闭区进行注氮处理; (7) 定期检测闭合气体、温度状况。 (三)通风措施 矿井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即矿井由主斜井、副斜井、辅运平硐进风,回风立井回风,通风阻力小,有利于自燃发火的管理。要求加强管理,控制内部漏风,降低通风阻力等综合措施。 回采工作面为走向后退式回采方式,全负压“U”形通风方法,进回风顺槽采用双巷布置,支护强度良好,能尽可能降低通风阻力,工作面至停采线后要及时撤出所有设备、设施并进行密闭,避免向采空区漏风。 井下各风门、风量调节设施等位置应合理设置,以尽量降低负压,控制漏风。 主要通风机设有反风装置,可满足全矿井反风要求,工作面顺槽及相关巷道,均设有反风风门及通风巷道可实现采区或工作面反风。 (四)监测措施 矿井设有监测监控系统,其中含有温度、一氧化炭等探头和报警装置。 矿井配备GC-400S型煤矿专用气相色谱仪、ZRJ-1型煤自燃性测定仪等测定仪器、仪表。 胶带机硐室设有DMH型自动灭火系统,以实现火灾的连续监测、报警和自动洒水灭火,并接入矿井安全监测系统。 设计选用两套ASZ-2型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的气体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接入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见束管监测系统框图。 三、防灭火方法 (一)氮气防灭火 1.氮气防灭火的技术要求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本矿井的氮气既用作预防性注氮,也用作灭火性注氮。日常根据需要进行预防性注氮,当发现有火灾征兆时,采用连续注氮直到征兆消除。 注氮防灭火惰化指标: (1)采空区惰化氧浓度指标不大于煤自燃临界氧浓度; (2)惰化灭火氧浓度指标不大于3%; (3)惰化抑制瓦斯爆炸氧浓度指标小于12%。 2.注氮工艺系统及设备 选用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防灭火系统。 1)注氮方法 (1)预防性注氮 采用埋管注氮方法,在工作面的进风侧采空区埋设一条注氮管,当埋入一定长度后开始注氮,同时再埋入第二条注氮管路。当第二条注氮管路埋入采空区氧化带与冷却带的交界部位时向采空区注氮,同时停止第一条管路的注氮,并重新埋设注氮管路。如此循环,直至工作面采完为止,详见注氮管埋设及释放口位置图。 注氮管的埋设及氮气释放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氮气释放口应高于底板,以90°弯拐向采空区,与工作面保持平行,并用石块等加以保护。 ②氮气释放口之间的距离,应根据采空区“三带”宽度、注氮方式和注氮强度、氮气有效扩散半径、工作面通风量、氮气泄漏量、自然发火期、工作面推进度以及采空区冒落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释放口间距一般在30~50m之间,第一个释放口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m。 ③注氮管一般采用单管,管道中设置三通,从三通上接出短管进行注氮。 (2)灭火性注氮 采用钻孔注氮、插管注氮和墙内注氮。 钻孔注氮:在施注地点附近巷道向井下火区或火灾隐患区域打钻孔,通过钻孔将氮气注入火区。 插管注氮:工作面起采线,停采线,或巷道高冒顶火灾,可采用向火源点直接插管进行注氮。 墙内注氮:利用防火墙上预留的注氮管向火区或火灾隐患的区域实施注氮。 2)注氮方式 从空间上分为开放式注氮和封闭式注氮;从时间上分为连续性注氮和间断性注氮。 工作面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