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幸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幸福.doc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幸福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城陷落后起航回家,一路历经各种劫难、迷失与诱惑,终于在漂泊十年之久后回到家乡。   宝应中学校长潘文新的教育人生,恰如一场奥德赛之旅。12年前,事业蒸蒸日上的潘文新毅然放弃令别人艳羡的城市重点中学副校长的位置,为了追寻心中的教育理想从家乡出走,以普通教师的身份重新起航,开始了一场教育的历险。在外漂泊的12年中,潘文新从一个异乡漂流到另一个异乡,从一所学校来到另一所学校;不时更新着自己的身份,从语文教师,到城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助理,到集团学校的执行校长,再到“县中”校长;辗转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间,从公办,到半公办、“假民办”,到全民办,再回归到公办。让师生获得幸福的教育理想就是他的心灵故乡,“回家”之路漫长寂寞。路上有生存竞争的激流险滩,有应试教育的漫天迷雾,有功利主义的“忘忧果”,可“回家”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断修正航向,驶向目标。   如今,作为一所“县中”的校长,潘文新带领着他的宝应中学,不仅在高考应试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更为实现师生当下与未来的幸福做着不懈探索。解读潘文新的教育人生和心路历程,也许能启发我们更好地解答:高中校长的使命是什么?在应试竞争激烈的现实中,高中校长如何坚持教育理想?   是漂泊,更是“飞翔”   2002年,35岁的潘文新已经是家乡淮安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兼高中党支部书记,全市最年轻的重点中学校级领导。在这之前,语文教学上的突出业绩为他赢得了淮安市高中教学能手、淮安市师德模范、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等重要荣誉。对年轻的潘文新来说,光明的前途似乎就在自己的把握之中。   然而,就在这年夏天,潘文新主动做出了改变――出走盐城,在一所刚刚转制的“公办民助”中学,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开始一段充满未知的历险。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决定。潘文新给亲人的交代是:那里有更好的待遇、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个理由并不那么令人信服――盐城与淮安同在苏北,经济和条件上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而以潘文新的教学业绩,随便到哪个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都是抢手的香饽饽。究竟为什么要离开?   在做决定的那一刻,潘文新自己都不是很确定自己是在追求什么。他只知道自己对现状并不满足;他在学校的努力给自己带来成绩和荣誉,可那并不是自己当初所追求的东西;他的内心充满着莫名躁动,催促着他离开。   潘文新后来写下一篇题为《保存着那份真》的随笔,也许是对当初离开的决定所做的解释:“离开师范院校走上教育岗位时,人人都怀有崇高的理想,我甚至乐观地认为没有过理想的教师是不存在的……世俗强大的力量正如冲刷着鹅卵石的水流,不动声色之中摧毁了信念、缴获了理想,逼你就范成为被动或主动迎合现实的庸众,就这样一批批满怀着豪情去改造教育的青年,转眼间就被现实改造成了迟暮老人……只有始终保存着理想,保守着信念,保养着童真,保持着努力姿势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盐城的那所学校,虽然刚刚完成转制,一切都刚刚起步,可它“体制上的灵活性”,让潘文新看到了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空间。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潘文新就凭借出色的教育教学业绩得到了新学校的认可,被提拔为分管教学的校长助理,并被评为盐城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然而,仿佛陷入一个怪圈,潘文新发现,自己的教学成绩越好,他越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多,对自己越是不满意。   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出他这种纠结的心态。作为语文教师,潘文新所教学生的作文成绩一直不错。为了提高高考作文成绩,潘文新给全校学生做考前作文应试技巧指导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潘文新跟学生“?嗦”了一堆题外话:“我和大家讲的是‘应试作文’,提不上嘴,被名门正派所不齿,所以有人说我是教育专家,我很高兴,尽管我远不够格,但那是我努力的方向,但有人要说我是‘应试作文专家’,我跟你急,因为不光荣,不登大雅之堂,这相当于教育界的洪七公的打狗棍、欧阳峰的蛤蟆功,只是旁门左道,歪门邪道而已。”学生对此一笑而过,很难体会出这位语文教师话里的纠结。   潘文新开始思考,一直以来自己以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自居,本能地反感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可那理想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   2004年,潘文新开始接触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念,一本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被他翻得“遍体鳞伤”。通过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在线”网站,潘文新认识了一群热衷于新教育实验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与志同道合者的思想交流唤起了潘文新的激情。那两年,潘文新思想变得愈发活跃起来,甚至有些“犀利”。2004年5月,他在“教育在线”上发帖批判一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乏善可陈”“沉闷”“以应试为基础”,引发了一场大论战,跟帖千余条。几个月后,潘文新发帖批判另一位语文教学大家的语文课是“应试语文”,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他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