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建文逊国
读“建文逊国”史事札记三则
明“建文逊国”,也就是燕王朱棣推翻其父朱元璋亲手任命的接班人建文皇帝朱允炆而自立为帝的史事,颇为有趣。有趣的不是事实本身。建文帝采纳心腹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计策,想通过消藩,即罢黜各分封藩王(即建文的叔辈),来实现加强中央权威的目的。软弱者乖乖听命,甚至惶恐自裁,如湘王朱柏,甚至阖宫自焚而死。强硬者燕王不甘心做当下俎,于是起兵反抗,仗越打越好,打到后来直捣南京,竟自做了皇帝。今天看来,不过是场典型的权力争斗悲喜剧。
这里说的有趣,是指史书对这一历史的处理方式。
据《太宗实录》称,建文四年六月(1402年),朱棣打到南京金川门下,守此门的谷王朱惠(木加惠)和李景隆即开门出降。建文也欲出迎燕王,又叹息道:“我何面目相见耶!”遂自焚死。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已来不及。遂哭之曰:“你果然这么傻吗?我不过来辅助你为善,你竟不明白,而投火自绝!”便驻军发哀,命有司治丧葬如仪,遣官致祭,布告天下。
在建文眼里,是自己无面目见谋逆的燕王还是后者无面目见自己,燕王会不会派人去搭救他的敌人,且嚎啕哭之,都是疑问。编篡于永乐年间的《太宗实录》,基调就是美化朱棣(永乐帝),却是史所公认。这里尤其值得怀疑的是朱棣对建文“治丧葬如仪”。据牟小东先生《建文逊国问题的旧案重提》考证,“建文的丧葬并未举行,都是史家之微辞,所谓驻营龙江发哀,并且以小子无知来谴责建文帝,也都是虚妄之语。”这是因为:其一,朱棣的“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是王公一下告哀之礼,用在做了四年皇上的朱允炆身上,可谓不伦不类。其二,建文的陵园找不着。既然按皇帝的规格举行葬礼,总有陵园。可《实录》及《明史》都对此采取了避而不谈的策略。倒是明末人孙承泽在著作中道破了一点天机:崇祯年间,有人上疏请以建文君入祀典,崇祯却发愁:“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牟先生的论述确有道理。朱棣做了皇帝,想收买天下人心是真,然而初破南京,他恐怕还没有如此温文尔雅的对待逼他佯狂、他欲灭之而后快的建文帝的心情。何况这样,等于自打耳光,这皇帝宝座能舒舒服服地坐上?史书无疑把这番情况道德化了。你看,朱棣并不想做皇帝,大动干戈直杀到国都不过是想助建文为善,建文帝完蛋于误会,即使死了也被朱棣叔叔奉为圣上,叔侄俩是何等的相亲相爱呀!
关于建文自焚身死还是逊国为僧,史书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到现在,也没一个定论。自焚说先不说,单提为僧说。这一说法存在一个问题。即神通广大的、甚至遣郑和西洋的永乐帝,难道数十年捉不盗区区一个和尚?这方面最有意思也最“权威”的阐释者是明末清初大诗人钱谦益。钱著《建文年谱序》说过这么一段话:以永乐帝的聪明神圣,是明知建文之不焚的,也清楚他四处云游之地,派大臣胡潆十数年如一日地寻访张三丰,派郑和下西洋通诸番,是舍人而求仙,舍近而觅远,目的只有一个:“所以慰藉少帝(建文帝)之心,而畀之中老也。”是故意成全建文安度晚年哩。
可是,钱诗人如此充满仁爱精神的记述,在一下事实面前终究未免显得有些苍白和单薄了。永乐间,有个御史在路上遇一僧当道献诗,自报建文,该御史可能动了恻隐之心,放了此人一马,回朝后竟被拘禁至死。(王鏊《震泽纪闻》)僧傅洽,曾为建文主录僧,据传知道前主人的行踪,朱棣逮捕他后他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也被拘系十余年之久。后经德高望重的老臣姚广孝临终求情,才得脱离大牢。(《明史·姚广孝传》)明太祖年间,曾发给僧道度牒(执照),登记颁布全国各寺,禁绝假冒,划不来这项制度逐渐废弛。受朱棣指派“寻访张三丰”的胡潆曾提出恢复度牒制度,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一目了然的。上述可知,朱棣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建文东山再起,无时无刻不想知道其确凿死讯而后快。他的篡位毕竟不具备礼法和意识形态所具备的合理性,有多少方孝儒躲在暗中,躲在人的心里发出恶毒的谴责呢?而众口纷传建文不死,不是反映着某种普遍的民众心理吗?朱皇帝的态度和心情,恐怕没那么轻松和休闲吧?“慰藉”、“畀之终老”云云,未免是睁眼说瞎话。
那位挡住御史、当道献诗者,不知是不是建文?这个行动的用以何在?如今都湮没不可知。那首诗却被记载了下来,颇为动人: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假如作者不是建文,那么也定是一位善于揣摩性情的诗家高手吧?不看看这“野老吞声哭未休“,倒让人觉得朱允炆在受着他叔父特殊的优待哩。
强者为王
自古强者为王,读明史“燕王靖难”、“建文逊国”的史事,这一点感觉尤其强烈。史载,朱允炆为朱元璋的皇太孙,这个皇太孙,长着一个大脑门,十分聪颖,善读书,就是有点“仁柔少断”。因为皇太子不幸早夭,朱元璋才将这个朱允炆作为继承者。据说朱元璋不很喜欢这个孙子,屡次有易储的打算。只是由于大臣劝阻才作罢。毕竟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