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画面感在初中古诗教学中的运用.doc
浅议画面感在初中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宋时有“诗画一律”之说,即近体诗与山水画在推崇状物传神和不尽之意这两方面是相通的,本文在此观点基础上将“画”的范围扩展到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与画面有关的古诗,并按诗歌在物境、情境、意境等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将画面感运用于古诗教学,通过画面线条、色彩及意境的表现,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诗歌意象的积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画面感物境情境意境
尽管经过小学六年的古诗学习,学生基本能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情感,但这种理解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游子的思乡、分别的不舍、亡国的悲痛等情感定势中,遇到一些需要通过诗中画面体会诗人心境及人生态度的诗,或抒情方式较含蓄的诗,学生便手足无措了。即多数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懂得真正的意象积累、情感体悟,更别谈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了。古诗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粹,有着丰富的文化养料,若因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学生对其浅尝辄止甚至望而却步,那么语文教学也将背离人文素养的轨道。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不妨在课堂中引入画面的因素。初中教材所选诗歌均是短篇近体诗,且大多数诗歌以写景来传神会意,与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趋于一致,因此笔者尝试将“诗画一律” 之说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又因不同教学环节中画面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化用王昌龄《诗格》中“诗有三境” 之说,将诗歌学习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依据不同的画面特点,选择典型诗歌,各个举例论述。
一、简笔勾勒,直观物象
王昌龄所说的“物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是指诗歌写景状物之形似,乃诗歌创作最基本之层次。我们也可将其作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最基本要求。传统诗歌教学中,教师达到此教学目标的方法如下:以《钱塘湖春行》为例,要求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并由个别意象,如“水面初平”、“早莺”、“新燕”等得出“早春”的景物特征。这种教法虽简单快捷,但既无法为学生减轻记背负担,也不利于“早春”画面在学生心中的形成。如能在记背阶段将“水面初平”等以画面形式直接呈现,则能在提示背诵的同时,以直观的画面加深学生的心理印迹,在其心中形成“早春”的整体画面并达到真实的美感体验,而非结论式、概念式的记忆。
据此,可选择线条感强、景物色彩艳丽或景物动态感较强的诗歌,直接呈现诗中画面,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看着景物记诵诗歌内容。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背的负担,也使得诗中景物真切完整地映在学生心中,为下一步的诗情体会奠基础。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几句景物线条感很强,可在辅助学生成诵环节展示或由学生当堂简笔勾勒画面,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画感:在苍茫辽阔的塞外图景中,天边远飞的雁群,连绵的远山,飘入云际的长烟,缓缓降下的落日,唯有孤城一座孑然立于其间(然而却无法寻得人们活动的踪影,有的只是紧紧关闭的城门……)。简笔勾勒的整体画面,加之对诗内容的初步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画面的荒凉萧瑟。晏殊《破阵子》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几句景物色彩艳丽,可先展示单色画,再用电脑填色工具与学生一起完成填色,让学生感受色彩明丽的春天中蕴含的勃勃生机。《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以乘船顺流而下的视角,写出从高山到平原,眼中景物渐次开阔的情景。对于缺乏类似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再生动的语言表述,也不如以动态画面展示来得直观明了。
二、妙笔生花,表情达意
王昌龄所言情境(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可视为学生理解诗歌第二阶段的要求,即能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绘、想象、感受,体会诗人所言之情所表之意。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分析意象,了解画面特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形式问学生,此情此景,主人公应有怎样的情感。但这只是让学生以常理去推测,不能使其代入自身去体验,达到从理解到共鸣的效果。
可选抒情较浓郁之诗歌,通过画面展示,让学生介入诗歌情境,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展开合理想象,解读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也可选择情景交融特点突出的诗歌,以画促读,让学生在画意中读出诗歌之情意。
如李清照《醉花阴》一词,可将“薄雾浓云”、“玉枕纱厨”、“黄昏东篱把酒”、“帘卷西风”、“黄花枯瘦”等情景一一形象绘出,辅以低沉幽怨的琵琶伴奏,要求学生结合背景,用第一人称诉说自己在各个画面情境中的所思所想所怨所怅。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用竞赛的方式选出最佳表现者。经过此番角色互换和心理补白,学生必定会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