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五常:租值消散
概念说:从「租值消散」说起
622006057????发表于2010年03月09日 08:31?阅读(393)?评论(0)分类:?信报专栏
举报
?
何谓成本?问香港的中六学生大多数答得朗朗上口,给你一个满分的定义。这可不是真的能掌握「成本」的概念。要真的掌握,五年以上在街头巷尾跑,或不断地以真实世界的现象印证,是起码的要求了。一七七六年的伟大天才史密斯对成本的概念有足够的掌握,但一八九○年的另一个伟大天才马歇尔对成本概念的掌握却频频失误。同样说成本,「定义」是一回事,学子考满分不难;「概念」是另一回事,是定义之外的内容掌握,能达大成的凤毛麟角。高斯是我认识的对「成本」的概念掌握得最高明的人,但只能给他九十分。
?
这里不说成本,而是说租值。其实也不是说租值,而是说租值消散。其实也不是说租值消散——一本书也说不完——而是说我这个老人家对租值消散的认识的历程,好叫今天的学子能明白他们正在学的经济学根本不管用!按历程的要点说说吧。
?
(一)作本科生时,学的租值称为经济租值(economic rent),到研究生时才知道马歇尔称为准租值(quasi rent),二者其实一样。归属租值(imputed rent)也一样。三者有吹毛求疵的分别,浪费时间,不要管。我喜欢简称「租值」(rent),用不着婆婆妈妈的。
?
当年老师教租值,起笔永远是歌星猫王的例子。这位二十世纪收入最高的歌星,卖唱之前是货车司机,月入仅数百。天才被发现后,过了不久年入以千万美元算。推理说,即使猫王的收入大幅下降,或政府抽他收入百分之九十的税,他仍然会作歌星,不变。这与土地类同:一块地无论其收入怎样转变,土地还在,租金的大幅下降不会使土地消失。租值之称于是从土地的租金或租值搬过来。想深一层,土地还在是不变,但土地的使用这里那里总会因为租金的变动而变的,正如猫王作歌星不变,但唱什么曲,或演什么戏,这里那里总会因为收入的变动而变。租值是从不变的角度看收入或价格变动。这观点,我得到鲁宾逊夫人一九三四年的大作中的《租值闲话》的启发。读该作时我刚进入了研究院。
?
(二)租值消散的理念起自德国的J. H. von Thunen (1826),但重要的首篇文章是奈特一九二四之作。后者难读,有错,但非常重要。该文是回应庇古一九二○提出的两条公路的例子,说好路车多堵塞,坏路空空如也,如果政府抽使用好路的税,把部分车辆赶到坏路去,社会整体会得益。奈特的回应,是如果好路属私有,路主会收费,效果与政府抽税一样。这观点当然对,也可以看为三十多年后「高斯定律」的前身。
?
(三)租值消散(dissipation of rent)这一词起自H. Scott Gordon一九五四的一篇重要的关于公海渔业的文章。此文把奈特的一幅两条公路的几何图表搬过来,转九十度,从镜中看,好、坏二路变为优、劣两个公海渔场。因为海属公有,任人随意捕鱼,优场的捕钓者爆满,平均工资等于平均鱼捕所值,该场的租值下降至零。这是说,如果公海渔场是私产,场主会约束捕钓人数,使平均工资等于边际捕钓所值,渔场会有租金进帐。但渔场既为公有,捕钓者有人满之患,总工资的增加替代了租金,租值因而消散了。这是一九六三年我学得的知识。同年,我读到A. Bottomley于该年发表的只两页纸的文章,说某小国的土地宜于种植杏仁树,但因为土地公有,用作畜牧,于是没有租值。这使我知道租值消散不限于劳力参与过多或产出成本增加,过少或转换资源的用途这消散也会出现。
?
(四)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我被邀请为一个渔业研讨会议写文章。重读Gordon的一九五四之作,发觉言不成理。每个公海的捕钓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其边际捕钓所得会等于自己的工资或机会成本,人人如是,怎可以导致平均所得等于平均工资呢?说公海收不到租金,或租值是零,是定义性的结论,说了等于没说。就是在没有约束的竞争下,每个参与者的边际所获还是等于工资,租值从何而散了?所有师友及其他文章的解释都是定义性,一律是说了等于没说。
?
那时在芝大,天大寒,在国际宿舍的一个晚上,我推出公海人满而使租值下降至零,要有无限的捕钓者,每个捕钓者的工作时间是无限地少。本来是重大的发现,但我跟着想到那是一八三八年法国A. A. Cournot的双头竞争的思维,只是双头变作无限头,于是在文章中说是他的。该文一九七○发表,题为《合约结构与非私产理论》。两个月前在厦门遇到一位美国教授,他说那四十年前的旧文今天还是天然资源经济学的中流砥柱。可惜到今天,很少人注意到该文提出的一个重点:租值消散只会在边际上出现,边际之内不会完全消散。
?
(五)一九六六年写《佃农理论》,写到台湾的土地改革,政府约束着地主的佃农分成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导致农户的投入上升,因而使农业的产量上升,我突然想到:如果政府干脆地强迫地主把一部分的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