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杀鱼节的传说
苗族杀鱼节的传说[?来源:中国苗族网?|?发布日期:2011-04-11?|
?
听说韩国电视台要来采访我们苗家的杀鱼节,所以我特意到福泉仙桥乡大花水村了解当地杀鱼节传统习俗。因第一天正好碰上斗牛比赛,第二天下雨,到江边实拍的计划只好取消。我走访了几个参加过杀鱼节的亲戚,了解大致情况如下: 杀鱼节是当地的传统习俗,经过祖祖辈辈的传承,就形成了今天的杀鱼节。准确地说,应该叫“闹鱼节”或“擒鱼节”还要恰当些。因为整个过程最精彩之处不是“杀鱼”,而是把江里的鱼药昏之后,大家沿江捕捉河鱼的时段。实际上当地苗族居民并没有真正把它作为节日过,而是作为一种生产和娱乐相结合的群体活动。但现在外界宣传都统一称之为“杀鱼节”,就算是约定俗成吧。现将了解的情况综述如下: 地理位置:
清水江。清水江全长459公里。是乌江中游的一级支流,源流有流经省会贵阳市的南明河和发源于惠水县高坡苗岭东麓的独木河,两河在福泉市境内仙桥乡的两岔河汇合后始称清水江,清水江在福泉县纳入了仙桥河、蛤蚌河、冷水河三条支流,流经仙桥、王卡、道坪、高坪等地于平水马处境注入乌江。 历史沿革:
在开阳、龙里、福泉、贵定四县交界的清水江两岸,聚居着西部方言罗泊河次方言的这支独特的苗族支系,人口有4万多人。这支苗族,史称“西苗”;自称mjo31;他称“花苗”,据说是在唐末宋初因战乱迁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的。但根据我们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从江西迁徙到贵州定居下来的。我认为贵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徐飞、陈乐基《贵州畲族文化综述——兼谈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初步设想》(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12)所述,“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其各姓氏的族谱和碑文记载以及民族成分认定前的考证,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畲族入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lO多个县。”较为接近实际情况。而且文中所说的语言、丧葬、服饰、婚嫁、山歌等各种习俗表现形式基本和实际相符。另外,根据花苗每年七月半 “放七姑娘”、“纵冷古”、“斗地牯牛”等传统活动的描述,我们这支苗族先祖应该是先到开阳县的羊场、平寨、光中等地定居下来,而后沿江向福泉王卡、仙桥、陶军、江边、干坝、谷汪深、谷滨所、气坪,龙里的巴江、平板、长寨,贵定的新场、光明、四寨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清水江两岸的独特 “花苗”文化。而“杀鱼节”就是“花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杀鱼节”活动:
“杀鱼节”整个活动分为 “传米”、做鱼药、放药、擒鱼、吃鱼饭六个环节。 阳春三月,细雨无声;布谷欢唱,万物复苏。潜伏在深水里整整一个冬季的鱼儿,也从春雷的轰鸣中苏醒过来,成群结队游到江水面。在这个清水江两岸苗族人民下地耕种的农忙时节。村民们在忙一段时期的农活之后,寨里的族长(后来为村队长或寨里威望较高的长者)就会跟大家说:“大家赶紧把农活忙完阿,我们约定某月某日到江边“停米”(用鱼叉擒鱼),大家看看那天可以去呀” 。于是大家便合计农活可以完成的时间,把“停米”的日子定下来。然后族长安排专门人员“传米”。“传米”就是传递到江边“杀鱼”的消息,即邀约共同“杀鱼”的意思。所以“传米”的人也叫“邀头”。接到族长的安排后,“邀头”就拿着1把鱼叉到沿岸两边的寨里去。当别人看到外寨的人拿着鱼叉来时,就知道是来邀约“杀鱼”的,于是接下鱼叉,共同商量明确“杀鱼”的规矩。“杀鱼”的规矩一般是不向外人透露杀鱼日期,必须按要求带上闹鱼药;不准让寨里的子弟偷鱼、出发的线路以及“杀鱼”的地段等等。在日期确定后,邀好的各寨村民各家各户在第一天就开始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男人们修整鱼叉竹篓,女人们磨豆腐洗蜡肉,老人们烧香祭祖供神。在“杀鱼”的前一天,每家安排采药的人就到河边岩坡上采“化香叶”(苗语叫“芥”(JIE)、“中保罗”、“苦檀子”等植物的茎叶,然后背回家切细,拌匀,捣碎制成“闹鱼药”。 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到“鱼头”(“杀鱼节”的领头人)那里清点数量。数量不足时必须补上,否则不能参与“杀鱼”。在“鱼头”清点鱼药准备数量和参加“杀鱼”的户数后,男人们便开始拿着鱼叉,背上鱼药往放药的河段走(一般是在清水江上游,即四县交汇的两岔河处放药)。通常是两人搭伙,一人跳两袋鱼药,一人扛两把鱼叉和其它捕捞工具。而女人们则穿上盛装,准备好鱼饭(苗语“亚米”),在男人们走了之后,用提蓝装好糯米、蜡肉、豆腐等各种美食,从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下游江边走。等到各寨的人都到齐时,已经是人头攒动,叉杆如林。大家在“鱼头”的指挥下,各自把鱼药堆放在河边的石头上。到中午两三点钟时,举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