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穷而情不可1.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言有穷而情不可1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读韩愈《祭十二郎文》 宜宾县柳嘉职中 四川师大教育硕士 颜朝洋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欧阳修的《陇冈阡表》及袁枚的《祭妹文》同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祭文一般是祭奠亲友的文辞。魏晋以来,祭文已成定格,一是篇幅短小;二是赞誉死者生前功绩不惜夸饰渲染,言过其实;三是骈辞俪句对偶成章。而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通篇全用散体,全文都叙写他与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在祭文中是首创。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仲兄之子,因韩愈伯兄韩会无子,过继给韩会;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贞元十九年五月,老成骤亡,韩愈悲不能支,遂成此千古绝调。 这篇祭文,自始至终贯注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作者在文中的这句话,表明他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可谓“满纸辛酸泪”。 自然流露的真情 韩愈父母早亡,由兄嫂——即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他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同兄弟,自幼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十分深厚。侄子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兄嫂的抚养,与十二郎生活的种种情景,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都一起涌上心头。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遂成此文。哀愤、怀念、感激、悔恨、内疚、期望之情渗透全文,作者的 感情在放纵在奔流。 第一、痛忆家史,慨叹悲惨之情。侄子先于叔叔而去,即是平常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已是巨大的悲剧。再具体就叔侄二人来说,更为悲哀:韩愈少孤,抚育自己的兄长韩会中年又亡。叔侄二人相依为命,情同手足。十二郎暴亡,无异于晴天霹雳。再忆及亡嫂惨不忍闻的话语和“抚汝指吾”的慈爱而又凄楚的神情,怎能不泪流如注! 第二、追述早期生活,抒发悔恨、自责之情。韩愈成年后,为“求斗斛之禄”,不得不东奔西走,在宦海中沉沉浮浮,飘泊不定,叔侄聚少离多。“汴州”、“徐州”两次相约却又未能如愿以偿。然而叔侄二人的亲情关系并未疏远,都以为分别是暂时的,并都在期待“终当久相与处”的一天的到来。孰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尚是“少年”的十二郎竟永远地睡着了。这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深深打击和刺痛了作者。“诚知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将韩愈的悔恨、自责和反省交织在一起而爆发出来。 第三、叙写对死讯的半信半疑,抒发深沉悲痛之情。作者自己正当盛年却“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暗示定不能久存。而十二郎是“少者强者”,且有兄长“盛德”荫庇,理当“存全”。可是,事实却刚刚相反。这残酷的现实,让作者不知所措,不愿信其真,只希望这是一场虚惊。然而,十二郎却再也不能回来了。这无情的事实顿时使作者产生是真是梦的疑问。于是,一串串愤愤不平的责问与指责便纷纷飞向苍天、神明、天理与寿命。作者甚至产生了跟随十二郎而去的想法。在这里,作者先前的如泣如诉已被现今的痛不欲生所取代,呼天抢地的悲痛如在眼前,悲愤痛惜之情达到了极至。 第四、写丧事的安排,抒发愧疚遗憾之情。作者对十二郎后事安排周到。“呜呼”以下连用“不知”、“不能”、“不凭”、“不临”、“不得”等词语,反复叙述了自己与十二郎不能“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愧憾。为告慰亡者的在天之灵,作者表示待双方子女成家立业后,即与十二郎地下相遇。最后作者更是表达了“天地有穷时,此恨绵绵不绝期”的感情,更把自己的愧憾之情推到永无尽期的地步! 二、别具一格的抒情 本文除了和一般的散文在叙事中抒情外,还有着与一般祭文显著不同的特色。通篇以“汝吾”相称,如同亡者家语一般,读来特别真切感人。开篇“告汝十二郎之灵”中用“告”,而不是用一般的“祭”,意即:我在对你说话,你听着啊。这使读者觉得下面的话都是作者向十二郎的倾诉。 将此文与古今中外大多数祭文对照阅读,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其他那些祭文,祭的是“死人”,大多是对死者歌功颂德,无论死者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人们常常感到死者是十全十美的“神”,而非实实在在的“人”。祭的是死者,实际上讲给其他活着的人听。祭文的写法大多如此公式化、雷同化,所以为人传颂的并不多。此文则不然。它一反常态,写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间的家常琐事,通篇没有一句专门赞颂的话(只在行文中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字字句句,都是讲给死者听的,而死者也好象就在作者身边,正在听作者讲话。文中叙述十二郎生前种种家庭琐事的两段,就象久别重逢的亲人在一起回忆往事。即使在讲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象死者就在旁边倾听。讲死期死因一段,就象二人在一起核实情况一样。同时,文中不时插入一些问话,如“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象是作者当着十二郎的面在问他,更增强了当面对语的意味。因为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