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doc

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

发展大课堂的提出、操作与改进 泽州一中 李玏 在新课程理念的思考中,认为学生先对教材中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预习,对基本的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再进行教学会得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简化,从而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体现以学为先的理念。我校的发展大课堂的理念适应了现代教学的潮流,也适应了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绩,逐渐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兄弟学校的认可。 但是在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时,必须设计相应的学案,学案中要体现问题连续体的观念,逐步引导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如果“学道”即学案中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则学生在学习“学道”过程中,就不能解决有效问题,反而会使一堂课变得低效而非高效。在“关于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应用先预习,再展示的方法时,感觉整个课堂杂乱个无章,不知本节内容到底要讲什么。 现将课堂实际过程简列于下: 第一步:课堂开始前,我预先准备了五组实验仪器,包含(锌片、铜片、稀硫酸、小烧杯),并将这些仪器发给了学生。上课后首先让学生围成五组,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做了实验,并观察了现象。学生全部能说出现象是:若锌片与铜片不相连时,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若将两个金属片相连,两个金属片上都有气泡。 第二步:随后让学生收起仪器,问根据预习情况,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提问了一名组长板书出下列内容: 1、原电池的形成原理; 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学生没有说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也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因此第二步应该老师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抽查学生板书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其中学生在书写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时,写出了四点:分别为: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②形成闭合回路;③有电解质溶液;④有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针对上述的几点我分别进行了演示实验进行了验证,将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改成了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第四步:本意要对电子的流动原理进行解释,但学生并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因此讲解时有些勉强,学生积极性很低。 第五步:本意是要讲解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同样学生预习时也没有注意到此问题,当我提出后抽查一名学生回答,他的回答是:“给出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得到电子的一极为正极”。课堂在进行到此时,开始变得杂乱。 杂乱的原因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提出了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现象能否判断正负极?(学生感觉迷茫,因为只介绍了铜锌稀硫酸电池,没有介绍铜锌硫酸铜电池,所以根据现象判断的总结不能顺理成章的得出。) 2、“既然给出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得到电子的一极为正极”那么怎样知道哪个电极给出电子呢?(对于此问题有的学生说锌给出了电子,有的学生说铜片上有氢气生成,所以铜也给出了电子,由于第四步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原电池的整体知识还是理解不清。) 3、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流到了铜片上? 到此时利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我有些技穷了,只好又重新转回到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上来,导致下课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鉴于以上的教学过程,我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反思,认为只有完全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可能逐步走向高效课堂,但是在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四年中,自己感觉我们的学道螺旋发展大课堂,仍有许多程序过于形式化,实用性不强。操作起来也有几个环节不容易完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缺陷,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学道脱离教材 老师编写的学道中,很少要求学生做课后的习题和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导致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掌握不牢固。 二、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高中化学的大部分课程内容都分为螺旋上升两个阶段。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经常把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在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因此造成了教学的无效。 原来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反思后认为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因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教材中出现了胶体的聚沉和电泳的性质,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只是“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并未出现对胶体的聚沉和电泳的性质的要求。其他老师编写的学道中,比较符合要求。但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对胶体的聚沉和电泳的性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