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实物传播的优缺点优:传播的距离更远,胜过口语缺:不够准确,也不容易传递丰富的意义。具象符号的优缺点优:可以保存,并能够传播更丰富的意义,比较准确。缺:不够简便,画里的信息容量也有限。抽象符号的优缺点优: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可以通过比较简便的方式传播丰富的内容。缺:作为符号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意系统。先秦两汉的传播载体:歌谣——“口头新闻”甲骨、金器、刻石用途:(1)占卜——甲骨。(2)祭祀——甲骨;金器。(3)记事——甲骨;金器。(4)记录帝王诏书及法令——金器(5)颂德纪功——刻石;露布:起始于汉魏。“不封而露,宣布四方”。又称“捷布”,盖常发布军事胜利消息也。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比较有效。驿使——传播信息的公务人员驿站——驿使休息的地方唐代的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报: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没有固定称呼,有叫“状报”、“报状”、“邸吏状”、“报”、“进奏院状报”的。是邸报的前身,原始形态的报纸。新闻信。进奏院:由于沟通的需要,节度使在京设立办事机构,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等,简称“进奏院”,或“留邸”、“邸”。进奏官:进奏院的官员叫“进奏官”,或“邸使”、“邸吏”。唐代进奏院报的内容:1、皇帝活动;2、皇帝诏旨;3、官吏任免;4、臣僚章奏;5、军事政治重要信息;特点:1、不定期;2、读者是各地长官,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是单向对口传播的新闻信;3、没有报头,保留官文书的痕迹,反映早期报纸是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4、内容多数关于朝廷政事;5、进奏官是“把关人”,选取自己长官感兴趣的内容。信息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打探政治信息邸报: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别称有进奏院报状、进奏院状报、邸状、朝报等。邸报内容:1、皇帝诏旨;2、皇帝起居;3、官吏任免;4、臣僚章奏;5、战报;6、刑罚。特点:1、不是新闻信,而是中央一级官报;2、读者扩大到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3、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强大的新闻传播工具;4、定期连续发行;5、进奏官地位下降,但依然负责信息采集工作,类似记者。定本制度: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照此发报,不得超过范围。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小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民办报纸。宋朝政府多次查禁小报,但屡禁不绝。元朝官方邸报,由中书省掌管。民间有“小本”,有科举印刷品。传播制度与汉族相似。明朝邸报传播过程:明代无进奏官,由各省派提塘官长驻京师,将军情文报呈递或下达。邸报特点:1、固定的日刊。 2、成熟稳定。 3、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邸报内容:1、诏旨;2、皇帝起居;3、官吏任免;4、臣僚章奏;5、军情;6、社会新闻;官方控制: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官员泄露机密等)处罚严厉清初及中期官方传播发行渠道——提塘官报内容:1、宫门钞;2、上谕;3、章奏。提塘小报(非民间,系官报补充)京报出版地点—北京样式—印刷,有报头,装订成书册式。有封皮,黄色。因此又称“黄皮京报”。京报的内容类似官报,因此官方不加限制。地方民营报纸辕门抄: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省会,重要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弥补京报的不足。古代报纸局限:时效性差,内容局限于宫廷官场消息。第二章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端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的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马六甲。第一份中文报刊海外华人报刊的发展几个阶段1近代:此时的读者——南洋华侨。主要是华工,文化程度低。2现代直到19世纪末,华商阶层出现,华人地位提高,办报办学。后来才出现了《南洋商报》等现代化的华文报纸。3当代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华办报特点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有中文,有西文,对中国人宣传西方文明、中外友好,对西方人传递信息,讨论对华政策,嘲笑攻击中国;(两面派)二、中文报刊由传教士主办,西文报刊多由商人出资创办;三、办报人以传教士为主力,他们多是“中国通”,由华人协办;四、宗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宗教性政治性强的宣传和情报媒介,舆论工具《蜜蜂华报》创办人:立宪党澳门首领巴坡沙中校、阿美达医生;编辑:阿马兰特神甫;报名释义:“蜜蜂”会咬人,被咬的是坚持旧的封建制度和报皇忠君的人,所以可以说是传播先进思想意识的报纸。影响:虽是葡文报纸,但是近代报刊输入中国的重要一环。《杂闻篇》:马礼逊于1833年在澳门创办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申报》命名的由来:“申”,黄歇的封地。“申报”后来成为特定指报纸的一类名称。《申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以盈利为目的。《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之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