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之比较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之比较 英美是当今世界新闻业发展最强盛、最富盛誉的两个大国,英国赫赫有名的“舰队街”、世界上最大的报纸生产基地沃坪、美国享誉世界的“普利策新闻奖”、世界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因秉持客观公正报道而闻名遐迩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无不隶属于这两大国的门下。英国和美国的媒体更是代表了西方媒体的精髓,英国是近代报业的发源地,美国媒体更加是代表了当今世界新闻传播业的前沿。同属西方新闻世界的英美媒体在新闻的选择和制作上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因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以及对新闻本身的不同理解,而表现出种种的不同。本论文就是在这苍茫海域中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上的异同。 [关键词]: “客观”报道 无冕之王 新闻娱乐化 引言 2006年3月8日,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而其中所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只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但一位路透社记者却把这与我国正在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即便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于是,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1。 这所谓的“中国博客门” (China Blog Gate)事件虽然是西方媒体“自摆乌龙”,大名鼎鼎的路透社连“查证新闻事实”这个基本功都没有做,就向全世界发布了假新闻。但身为一个中国人却怎么也乐不起来,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的炮制是如此迅速而不假思索?是不是中国的 “媒介外交”做的不够到位?《新共和》的国际版主编约瑟华?科伦兹克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可以失去数百万的收入,但是有一点我们决不放弃,那就是影响政策2。”我们的媒体在对外报道和宣传本国文化上确实有些不够周到,不该等到西方媒体已经把中国的形象做了定势之后,才想着如何改变这种误解和歪曲。 美国总统布什可谓利用媒介运筹“公共外交”的专家,2006年7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人物》杂志的记者、白宫的工作人员一起度过自己的60大寿,即拉拢了媒体又很好的塑造了自己亲民的政治形象。公共外交是政府影响海外公众和舆论的一种手段,这种软力量在整个世界舞台能够发挥武装力量、经济手段和精英外交所无法发挥的作用3。 如果说英美媒体恶搞的“中国博客门”事件本身,是对英美媒体对华的不实报道敲响了警钟,那这又何尝不是对我国目前新闻报道态势的预警?英美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的热衷,似乎古已有之,但我们却一直都不曾找到有效的应对机制,通常只能很被动的做一些解释、澄清类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当今媒体应该反思和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捍卫住自己新闻媒体的尊严?“我的地盘我做主!”是时候把我们的舆论主动权从英美等西方新闻媒体手中夺回来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图书馆、在各知名学术期刊上、在各大新闻专业类网站上,笔者找寻所有有关英美新闻媒体的信息,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后来,渐渐的有些蛛丝马迹开始展露头脚,却总是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直到有一天,读了周乃菱女士《用历史的眼光探寻新闻》这篇文章,里面对比了路透社和美联社在新闻报道和选择上的差异,寥寥几句话,却让我有种拨开乌云见天日的感觉,这就是我一直要捕捉的口子——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异同。 第一章 英国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简析 1.1 以《泰晤士报》为例 《泰晤士报》,由约翰?沃尔特创办于1785年,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以“历史纪录报”自称,是全球最负声望的大报之一。绰号“大雷神”(Thunderer)。 在英美狼狈为奸的伊拉克战争之后,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又匆忙飞抵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布什就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问题举行会谈。对于此次访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布莱尔堪称是一个“双面人”。在美国人看来,布莱尔是一个眼光犀利的勇敢者,在“9·11”袭击后立即与布什站到了一起,并与他一起发动了战争。但是在英国,布莱尔却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个忠实追随布什的“狮子狗”,并因此以谎言玷污了自己的首相生涯1。 由此可见,英国媒体并不总是跟随政府的利益摇摆,对于战争这个异常敏感的领域、对于首相的执政行为,也是敢于提出异议。其中的讽刺与挖苦意味更体现了英国式的幽默。 1.2 以路透社为例 路透社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数据公司,是全球主要的财经新闻和信息的提供者。总部位于东伦敦船坞区金丝雀码头的路透社,是早期创办的世界通讯社硕果仅存的一个,素以新闻报道迅速和准确闻名。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使得路透社声名鹊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