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

 2006年10 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ct, 2006  第28 卷第5 期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28 No. 5 试论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高 慧 ( 西安师范学校, 陕西西安 10001) 摘 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性情率真, 风格 奇; 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 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 的差异。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 苏轼; 豪放;差异; 时代;信仰 中图分类号: 0- 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4—99 5( 2006) 05—0058—04 I A  巴蜀自古人杰地灵,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 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 的诗人,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在唐诗及宋 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李白总是“五岳 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 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 1] (P138) “时与太白为近” ; 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 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悲怆时希 [2] (P 05) 诗风上“苏(轼)近于李( 白) ” 。 望“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挖掘二 枕”、“裸体青林中”,情感表现恣意率真, 毫不掩饰。苏 人作品内蕴的不同,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 轼也是追求自由、极富性情的人,他对朋友随意说笑、 方面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口无遮拦, 对虚伪丑陋则尽情地嘲讽。苏轼遍览山水, 自称“人间绝胜略已遍, 匡庐南岭并西湖”,画家、评论 一 家的身份又使得他能更理性地领悟山水内蕴。他认为 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逐渐形成了 即使是同一处景致,也因其季节、气候的差异及观赏 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 加之司马相如出 者姿态、心绪的不同而富于变化,他也很善于将景物 [3] 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 变幻和心情变化交融起来写。如 《浴日亭》中“坐看” 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李白希望自己 “遥想”“已觉”“更烦”“忽惊”等一连串心随物动的描 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 绘,体现出和李白诗歌一致的主观之境。 尧舜, 此事何难”;在遭遇挫折后, 两人仍保持着高昂 雄奇飘逸是后世公认的李白的特色,也是苏轼大 的热情,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苏轼始终“未忘 力提倡的风格。“除了李白,恐怕没有人比苏轼更热衷 [4] (P99) 为国虑也”。在求索的艰难中,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 于表现富于飞动之趣的自然景物了” , 飞瀑险 自己的人格尊严:李白不畏皇权显贵, 赐金放还后仍 滩、惊涛骇浪是他们共同钟爱的意象。李白诗中山水 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 奇险、江河浩荡的波澜壮阔,和苏轼诗中洪波翻腾、江 终能刚正不阿。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读其诗“如见鲁 潮怒卷的气势磅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白的诗将大 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 容量的词语迅疾喷吐, 而苏轼则 “放笔快意, 一泻千 [5] 格的敬仰,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士俗不 里”,又呈现出相似的激荡、壮观的美感。苏轼在追 可医”, 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求与李白相同的奇幻飘逸的境界时, 同样选择了从虚 收稿日期: 2006—06—19 作者简介: 高 慧(19 3—) ,女, 河南信阳人,西安师范学校讲师, 教育学硕士。 58 处着手的写法: 李白的诗《蜀道难》和苏轼的词 《满庭 理,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不同于李白的恣肆 芳》( “归去来兮”) ,都通过想象、幻想同现了超越时空 表达, 苏轼达到了他所推崇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 的历史和神话; 而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和 《水龙吟》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 “小舟横截春江”) 之中,都编织出倘恍迷离的梦境、 刘熙载说过东坡词的内容丰富类似杜甫, 风格豪 [ 1] (P138) 以梦觉后的怅惘收尾, 给人相同的美感体验。苏轼的 放则近于李白 , 显然

文档评论(0)

heizhuangbur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