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柳先生传》赏析.doc

《五柳先生传》赏析   摘 要: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淡泊宁静的性格特征,执着于自己所追求的志向,精神超然于物质之上。摒弃世俗,辞官归隐,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决不能让自己成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的高洁志趣与人生追求。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假托五柳先生以自况,结合晋宋时期社会背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不详其姓字,对门阀制度的戏谑;不求甚解,对玄言清淡的揶揄;不吝去留,对矫情仁诞的调侃;不计得失,对名缰利锁的讥诮。   关键词:陶渊明;戏谑;揶揄;调侃;嘲弄;讥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64-01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很多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大多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纯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五柳先生传》是他假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梁代萧统《陶渊明传》称其“颖脱不群,任其自得偿著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的文学价值,不独在写出了志士的节操,隐士心态,还在于冷眼看世界,曲笔道世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公开向世风时俗说:“不!”   一、不详其姓字:对门阀制度的戏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也焉。”――此言五柳先生之姓氏爵里。   作传通例,先叙姓名籍贯,陶渊明“爰自陶唐”,“历世重光”,为晋大司马陶侃之曾孙。本可自我夸饰一番,然这位先生,却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详姓字”,不知故里,这与当时“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社会流行病是格格不入的。对矜夸祖宗荣光,托庇死人余荫的簪缨之族,高士名流,陶渊明用诙谐笔触同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一定要给个称呼,仅与“宅边有五柳树”这一自然景物发生关系,“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取了一个字号。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正如庄子所言:“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何朝何代何地,何姓何名何字,一概不知,文章以这一卓然不群的传主形象,无情的戏谑了世俗所尚之门阀制度。   二、不求甚解:对玄言清淡的揶揄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五柳先生之秉性志趣。   陶渊明酷爱读书,常自言:“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指观书时不刻意寻求深奥繁琐的解释,不深文求解钻牛角尖。而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三、不吝去留:对矫情仁诞的调侃   “性嗜酒……造饮辄醉,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此言五柳先生之饮酒嗜好。陶渊明之饮,特点有二:“质性自然,任真自得”。亲朋饮则尽意,一醉就走,亦不管主人挽留与否。此与陶渊明任性旷达的人生是一致的:“寄酒为迹,醉酒避祸”。晋宋易代之际,篡夺杀伐频繁,诗人对此深恶痛绝,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而政治高压又不允许文人直斥黑暗现象。于是,文人托之以酒,以酒后醉言消除心中的愤懑。饮酒虽为个人嗜好,却是对魏晋名士矫情仁诞行为的一种调侃。   四、不蔽风日:对骄奢淫逸的嘲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此言五柳先生之生活条件。   陶渊明晚年生活陷入贫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慕,孰敢慕甘肥。”梁启超说:“陶渊明是一个最真的人……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晋宋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奢侈淫逸的风气,纵情声色及时享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世风如此,陶渊明却恪守“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生活准则,身居陋室,粗衣淡饭而安心,安然自若,岂不是对奢侈之风的一种嘲弄。   五、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