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题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 苏 轼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莫(mù)夜 函胡(hán hu) 汝识(zhì)之乎 无射(yì) “焉”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代词,相当于“之”。 例句: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例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例句: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像你这样不走时运的人,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 “焉”的意义和用法: 二、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是”“从这里”“在那里”。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例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例句:忽啼求之,父异焉 《伤仲永》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例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句中语气词,相当于“也”。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中心语+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中心语+之+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1.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 岁星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东汉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自:从 舟:乘船。名为状 适:到……去 因:因而,于是。 得:能够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使:派 其:其中的 焉:形容词尾,同“然” 固:仍旧,还是 而:连词表修饰 莫:通“暮”,晚上 独:单独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qī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zhé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侧:名词作状语 且:一边… …一边… … 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1、这是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 ?明确: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 2、这样看来,苏轼这次考察应该说是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因为所到之地阴森恐怖。那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明确:①这篇文章总体上是议论文,而议论文中加入这样一段描写,而且是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则能使议论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也很想知道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②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