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2014__培训课件.ppt

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2014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脾转移瘤 病理表现转移瘤可发生在脾脏的静脉窦、红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处。呈结节型或弥漫登,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大结节可伴有液化坏死,广泛性转移瘤可致脾脏均一性增大。 临床多有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少数病人可有左上腹不适或疼痛。体检可发现脾脏增大。 CT表现 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一般仍保持正常轮廓。 脾脏内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大小和数量不等。CT值平均为25Hu,亦可呈囊变。 少数可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增强后病灶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稍低。 注意点 血行转移灶往往在脾脏实质内,脾脏边缘较光整。而直接侵犯者,脾脏边缘往往不规则。 源于胰腺、消化道、卵巢的转移瘤由于含有粘液成分,可出现牛眼征。 黑色素瘤转移灶常伴出血,平扫时能见脾脏内高密度影。 脾脏转移的病人多数伴有肝转移。 脾脏增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 症状和体征: 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脾肿大病因不同而致临床症状各异。 深吸气时,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2~3cm。 叩诊时,脾浊音区相应扩大。 病因 感染性病变: 血液系统病变: 充血性脾脏肿大: 结缔组织病: 感染性病变: 感染性病变可引起脾脏非特异性增大,如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寄生虫(疟疾、血吸虫)、肉芽肿性病变(结核、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病)等。急性期可引起脾脏增大,愈合期脾脏可以正常大小。有时可见针尖样大小钙化,常见于结核。 艾滋病亦可引起脾脏增大。 血液系统病变: 血液系统病变可以引起脾脏增大,特别是骨髓增生性病变,包括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弥漫浸润、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外化生等。 异合型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脾脏可以增大,但常伴有反复梗死和血肿,最终导致脾脏萎缩。 充血性脾脏肿大: 进行性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或脾静脉梗死和血栓形成可是脾脏肿大。CT除了发现脾脏增大外,还能发现肝脏呈结节状改变、尾叶增大、腹腔积液、胃底和食管下端静脉曲张和增粗扭曲的侧支循坏血管。 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可致脾脏增大。此外代谢性病变,如糖尿病等也可导致脾脏增大。 影像诊断 X线平片:脾脏X线测量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脾大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征象,结肠脾曲下移,相应的横结肠上缘出现压迫。 MRI检查:单纯性脾肿大MRI信号强度均匀。 CT表现: 1.CT平扫:显示弥漫性脾肿大的程度、形态、实质密度变化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推移征象。 1)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上下方向长度超过15cm即为脾肿大。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可认为脾向下增大。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鉴别诊断 真性囊肿与不伴有血肿机化的假性囊肿从形态上无法鉴别;外伤和感染史有助于鉴别。 大多数包虫囊肿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有囊壁和囊内钙化、母囊内有子囊。可与脾囊肿鉴别。 淋巴管瘤 转移瘤 脉管类肿瘤 来自于间叶组织的脉管类肿瘤为较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按其含血管及淋巴管成分的多少分为血管瘤、淋巴管瘤及血管 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成分为主的血管瘤较为多见,以淋巴管成分为主的淋巴管瘤属少见疾病,而两种成分混合的血管淋巴管瘤则更为罕见,病理上称之为“海绵状血管淋巴管”。 分型 血管瘤分为3型:①毛细血管型: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②海绵状型:由扩张的血窦构成;③混合型:两种改变并存。 淋巴管瘤亦分为3型:①毛细管型:由细小淋巴管构成,多发;②海绵状型:由较大的淋巴管构成;③囊性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伴有胶原和平滑肌,囊性淋巴管瘤(水瘤)相对多见。 血管淋巴管瘤是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的混合表现,具有二者的特点。 临床 临床多无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中发现,或仅有左上腹不适,有些左上腹出现肿块并伴有疼痛、呕吐、气急、心悸等。 血管瘤 血管瘤平扫为低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边缘强化向中心充填,延迟后门脉期病灶仍见明显强化。 脾脏血管瘤动脉期边缘强化较肝脏血管瘤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脏器血管瘤血流状态所致。 脾脏的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较肝脏更多见,动脉期多为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 海绵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