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恽毓鼎与四川保路运动.doc
恽毓鼎与四川保路运动
摘 要:清末以来,保路运动此起彼伏。作为晚清史官的恽毓鼎,亦自发地将此运动与晚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予以密切关注,并将其对四川保路运动的诸多看法详实的记录在其所著《澄斋日记》中。对于四川保路运动的认识,恽毓鼎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震惊、急切到失望,又希望,最终又转为失望的反复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封建士大夫对于家国天下的细微观察与深沉思考。
关键词:铁路国有;保路运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32-02
近年来,学界对四川保路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范围日益广泛,从铁路国有政策、立宪派、革命派至相关人物,成就斐然。但对人物研究过多集中于盛宣怀、赵尔丰、端方等当事人或参与者,是以对相关性研究的深入不无影响。本文企图以作为晚清史官的恽毓鼎所著《澄斋日记》对四川保路运动的记载为契机,为今人了解、研究保路运动提供一个新的独特且不无价值的视角。
恽毓鼎(1863-1918),字薇荪,一字澄斋,原籍江苏常州,寄籍顺天大兴,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官及国史馆总纂等职,是清廷为数不多的皇帝近臣之一,因而熟知清廷内政外交,成为许多历史事件的旁观者和记述者。其所著《澄斋日记》一书,对清末保路运动记载颇多。
一、晚清铁路国有政策与保路运动的发生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施行“干路国有政策”,宣布将商办干线铁路一律收归国有;稍后,又以铁路为抵押,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集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各省士绅、百姓为保利权,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人民最为激烈,他们一方面强烈谴责列强侵略,宣称:“银行团比用兵还危险,要吞我们厘税关,要把我们路权占,要将警察陆军来压弹。他的政策步步碾,人人都在分势力圈,等到他势力都布满,那时节就到了亡国的一天。”①另一方面,则要求清廷罢免盛宣怀,废除“干路国有政策”,呼吁清政府“仍许四川川汉铁路照常自办。”②以四川为代表的各省保路运动,声势浩大,一时震惊朝野。在社会大形势驱使下,恽毓鼎对四川保路运动开始予以关注。
二、恽毓鼎的最初认识和主张
1911年7月12日,恽毓鼎获知保路运动的消息,记“四川争路风潮甚烈,以先帝有铁路归商民自办之谕,据此抵抗,集会数十处,不下十万人。川督驰电告急。”③此时的恽毓鼎对四川保路运动认识与寻常人认识一致,认为“此策创于邮部盛大臣,曾署名负责任。今当责成盛大臣妥办,不能办,则辞职,始合建国务大臣之本意。乃似以朝廷当其冲,监国忧烦,而部臣袖手,何必多此改制耶?”④
七月十八日,清政府调派端方带兵入川镇压。获讯后的恽毓鼎立即表示了其疑虑态度,“闻端带两营而行。此殊非计。两营乃张彪所统军,素乏纪律。吾恐保卫则不足,启祸则有馀,乱其始此矣。”二十日,又记:“川民大乱,宣告独立。命赵尔丰剿办,端方率兵两队入川晓谕。闻川省新军警兵皆民党,恐不服调遣,反助贼焰耳。”⑤可以说,恽毓鼎凭借其对清王朝内政外交的熟悉,及对保路运动的初步了解,已迅速形成深刻的思想认识,不再将保路运动看做一场普通的地方群体性事件,而是高度警惕其萌蘖作用,视其为可能引发清王朝全面统治危机的高危事件。
然而,此时的恽毓鼎因已辞官家居,无权过问朝廷决策,只好通过友人吕幼?劝说盛宣怀辞职,据其七月二十日致吕氏书信中称:“杏公(盛宣怀)所处地位甚危,唯速自请罢斥,稍占地步。弟苦于上谒不获见,公盍以此参末议乎?若再优柔不断,恐将受其乱矣。弟与杏公休戚相关,始肯进此逆耳之言也。”⑥
但盛宣怀似乎未领其美意,清政府也似乎下定决心,不愿改弦更张。对此,恽毓鼎只能是付之奈何,但在其日记中零散记录着其情绪的忧虑和愤懑。七月二十四日记:“端侍郎沙市来电,署川臬周善培被乱党所戕,统制朱庆勋自尽。朝旨催端入川,起前总督岑春煊会同赵督平乱。唯岑既无名位足以节制,又无兵勇可以调遣,仅饬其乘轮逆上,单骑入川,恐难得力也。以余测之,成都恐已失守矣。”二十六日又记:“朝廷措置川事颇张皇,已命端方,复起岑春煊;又寄谕滇督李经羲援川,李以不能离滇辞;旋又寄谕陕抚钱能训援川,钱以栈道不便行军辞;又谕粤督张鸣岐分兵援川,张以粤乱方棘辞。阁臣不明地势,不达军情,故疆臣多不受命。大局如此,深切杞忧。”⑦
七月二十八日,四川形势稍有好转,一度中断的电报得以恢复,恽毓鼎获知“城围略解,唯乱党四起,一时尚难平靖耳。”此后十余日,因河北固安县等地发生水灾,恽毓鼎忙于赈灾,对四川事态关注度有所下降。如八月初三日记:“又赴农务总会商办固安急赈……”初五日记:“未刻与嗣香前辈约齐,同访丁大京兆,商拨备荒经费银十五万两,为急赈及冬春赈抚之用,灾民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