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复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诗五首复习

滁州西涧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滁州西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出处 作者 注解 诗意 意境 主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 选自《王子安集》 体裁: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少府:官名,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之:到,往。    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辅卫。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辅三秦:以三秦为辅。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在风烟中。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靠近,挨着。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用,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岔路口。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沾湿佩巾,意思是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古代三秦之地,辅卫长安城的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与其他送别诗相比,体现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出处 作者 注解 诗意 意境 主题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名称】《登幽州台歌》 【年代】初唐    【作者】陈子昂    【体裁】五言古诗    【选自】《陈子昂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

文档评论(0)

ww9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