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考复习专题三 三农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高考复习专题三 三农问题

专题三 三农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一些基本措施。 4. 高考预测: 1.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古代经济史考查的一个热点; 2.结合古代水利事业的建设及成就作为考查热点; 3.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与特点,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与税费改革的热点进行考查; 4.考试往往将各个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考查; 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建国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考查; 学法指导: 2.注意树立各个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特点; 3.要纵向地、系统地、简明扼要地梳理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轨迹,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哲学观点加以剖析,深化认识。并能联系当今时政热点,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对中外农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农学著作、农业政策、生产工具、优良品种等等)要予以注意; 5.注意中外历史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总结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快与慢的历史原因、历史教训与经验。 知识整合: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主题一 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⑤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农作物推广 ①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④明清: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的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六朝时,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北方农耕规模缩小;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清朝前期推广玉米和甘薯,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②明清: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5、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①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③秦朝开通了灵渠  ④隋朝开通大运河    a、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影响:     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二、主题突破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