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导学10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地球,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其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时代性强、动态变化大,答题时不容易把握要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知识复习的难关。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新颖的图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有人将地图形象地称为地理学的“眼睛”,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目前,全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权威性,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并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而是趋向以热点为切入点,同时利用新颖的图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运用。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1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 均气温3℃。完成(1)一(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本题隐含了有关粮食的热点问题,考查了农业地域分布、农业区位变化等主干知识。(1)由题干“当地1月平均气温3℃”可知该地是我国的南方地区。1985年该地盛产水稻、油菜,而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2)从1985年到2005年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较快,这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具有城郊农业的特点,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1)B (2)A 例2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甲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 水平的变化情况,乙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甲、乙两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 由。 解析:本题借用新颖的图表考查城市化过程及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1)由甲图中城市化水平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开始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东、中、西部地带城市化差异明显,东部地带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由乙图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0年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小城市增加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并占主体地位。(2)我国西部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也有弊。若回答为“合理”,则可利用“中心地理论”,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回答,着力强调大城市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若回答为“不合理”,则可从大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人手,强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化水平,再加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薄弱,极力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很多问题。 答案要点:(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答案),并弄清楚信息之间的联系。假如信息之间缺少联系,则需从背景知识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变化过程等)里有选择性地提取出来,通过联想进行链接。 (2)由图例入手,分析、对比图表中各个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正确进行图文转换,搭建各要素之间的“桥梁”。 (3)对易混的地理概念要分清楚,如大农业与小农业,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布局形式等。 (4)对区位因素的评价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