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陶行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师》陶行知《大师》陶行知

陶行知 (上集) 我们充饥的油盐菜米面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石砖瓦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不应该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吗? 这是1927年新年里陶行知写的文字。这一年的春节陶行知是在晓庄度过的,当时这里还是南京城外的一片荒郊野岭。 【采访】 复旦大学教授 朱维铮—— 他在晓庄那个地方,一个很贫困、落后、混乱、秩序很不好的一个农村里面,吸鸦片的,赌博的,还有打架的,还有就是黑社会相当地盛行。陶行知借住在农民兄弟的牛棚里,他给农民拜年,也为即将建成的晓庄师范而兴奋,他写信回家说:正月初四是晓庄学校的奠基礼,同时举行城乡团拜会。陶行知心中无限的乐趣,洋溢在薄薄的信笺上。 【采访】 陶行知之子 陶城—— 父亲这个人非常慈祥,他很少发脾气,他脸上总是笑容,他说话很爽快,他是带有南京腔的徽州口音。 【采访】 原晓庄小学生 陈云生—— 他来到晓庄没地方住,每天就住在牛的房子里面,和老牛生活在一块儿,所以老牛和陶先生的关系很好。和老牛关系很好的陶行知早就是全国闻名的大教授、大教育家了。那时,陶行知的家在北京,三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我们在哈尔滨采访了一位83岁的老人,他是陶行知的第四个儿子。 【采访】 陶行知之子 陶城—— 这个庭院是很不错的,我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爸爸抱着我照的相,还有就是我骑自行车、玩大皮球的照片,和我在生日时祖母给我喂绿豆汤的照片,。那个时候父亲对孩子们很爱的,他有时间。但自从美国留学归来,国家和人民惨痛的景象时常撞击着他,陶行知寝食难安。 【采访】 华东师师范大学教授 金林祥—— 中国老百姓的穷,他说正是穷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们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没有一点保障。当时至少有两亿以上的是文盲,至少是有七千万的儿童没有受过一点教育。终于,他放弃了一个大教授优厚的待遇,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草鞋,走上了到农村在最贫困的劳苦大众中办教育、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这时是1923年,从那时起,他奔走于祖国大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也是从那时起,他很少再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了。 【采访】 复旦大学教授 朱维铮—— 陶行知办乡村教育,他就把重心推到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但是生活最差、知识也最差、健康状况也最差、头脑呢又被各种各样的陈腐东西禁锢着,比如像阿Q。陶行知说,中国以农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陶城是在晓庄的歌声里长大的,这是父亲陶行知写的镰刀舞歌,唱的是乡间农妇的劳作生活。那年四岁的陶城和他的兄弟、母亲、年迈的祖母一起,告别北京的庭院,把家搬到了晓庄的茅草棚里,因为晓庄是他们父亲大事业的基点。 【采访】 复旦大学教授 朱维铮—— 他面对的这个环境不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不是一个非常平静、我可以做试验的地方,而是在一块荆棘丛生的地方,要开辟出一个他理想的学园出来。他要从这里开始,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整个中国都富强起来。培养什么样的人从事乡村教育?怎样在一贫如洗的乡村办教育?为苦难的农民办怎样的教育?陶行知在晓庄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采访】 原晓庄小学生 陈云生—— 晓庄原来是大小的小,他来了以后,改了一个天亮的时候,破晓,(就是现在)晓庄的晓。这个山,原来是老山,他来以后,学生要经常锻炼,就改成劳动的山,叫劳山。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主持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蔚蓝的青天是学校的天花板,金黄色的泥土就是学校的地板。在晓庄荒山野岭,陶行知和学生们开山辟路的锄头,刨在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病根上。陶行知办晓庄师范,不要少爷和小姐,不要文凭迷,不要书呆子,他带领学生们自己建校舍、修厕所、盖礼堂、造图书馆,开荒种地,挑粪施肥,全凭一双手一把锄头的艰苦劳作,和马牛羊鸡做朋友,对稻粱菽麦下功夫。 晓庄的学生,包括这位大教授自己,把劳动创造的生活当成每天的课程。陶行知要培养的是能够在中国一无所有的乡村办学兴教的老师。 【采访】 原晓庄小学生 陈云生—— 和同学们,和学生到农村里面从事农业劳动,晓庄的学生吃的饭菜都是自己种。我们小的时候,他种的菜,他种的瓜果我们都吃到。 【采访】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方明—— 他就是讲,办学跟改造社会是一件事,就是造就人,要造就人中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低声下气的人下人。 他希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农民和儿童敬爱的导师,使一个孩子、每一户农家、每一个乡村、乃至一百万个乡村都披上晓庄的光。 【采访】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 吕长春—— 陶行知办晓庄师范有五个要求,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采访】 复旦大学教授 朱维铮—— 这五个目标,其实里面每一个都是我们中国近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