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研究所大事记(1928-2001)初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气物理研究所大事记(1928-2001)初稿大气物理研究所大事记(1928-2001)初稿

大气物理研究所大事记(1928-2001)初稿 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下设八个研究所,气象研究所为八所之一,该所也随之正式成立,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任所长。选南京钦天山为所址,在山顶北极阁原址重建气象台,自5月动工至12月完工。 1928年,做气象预报或进行气象研究、必须有气象观测资料,但当时中国仅有的一些气象台站都是外国人掌握的。竺可桢认为“建立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网是开展气象工作的前提”,上任就制定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并陆续执行计划建立站网。 1928年5月,研究所派沈孝凰、黄厦千(黄应欢)至菲律宾马尼拉观象台学习天气分析和预报(同年10月回所),为开展天气预报作准备。 1928年9月25日召开第一次所务会议。议决:编辑“气象季刊”专列观测报告和编辑“钦天山气象台落成纪念刊”,并规定每月一次所务会议研究所内大事。以后此会不再一一记述。 1928年9月30日子夜,地面气象观测由山下移至北极阁山上(海拔67.9米)观测。之前,在气象研究所筹备期间于1928年1月1日起在南京成贤街大学院内的观测,为气象研究所气象观测记录之开始。观测员仅刘治华、沈孝凰、全文晟、黄厦千(黄应欢)四人,3月增聘张宝堃、郑宽裕两人,六人全是大学毕业。 1928年底,国外订购之仪器陆续运到(多自德、英、法三国购来),计有测候仪器共90余件,总价值两万五千余元。 1929年1月,改“气象季刊”为月刊, 并出版年刊、专刊、集刊和丛刊。 1929年3月11日—4月20日,创办气象专业学习班,即第一期气象练习班,学员14人,都为航空及有关省因工作需要而保送的。 1929年4月,派遣本所测候员黄厦千(黄应欢)北上接收北平气象台(位于北平东城泡子河)并定为本所直辖台,黄后来受聘于清华大学执教,并主持清华气象台。他为本所特邀研究员,1932年负责本所的风筝观测。 1929年5月,竺可桢出席在爪哇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发表“中国气候区域论”论文。 1930年元旦起,气象研究所根据东亚气象情报做出东亚天气形势图及天气预报,并开始对外服务。粉碎了外国人所说的中国人不可能做出天气预报的断言,结束了中国领土上全由外国人发布天气预报的历史。 1930年1月18日,开始用单经纬仪在北极阁观测南京地区的高空风。 1930年3月12日植树节,北极阁大规模植树造林,所中职员分头领导、雇工数十人,栽种十天才完毕,植各种林木数万株。 1930年4月16~17日,气象研究所通过国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气象会议,与会代表50余人,推举中国气象学会会长、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为会议主席,主持会议。 1930年5月15日,气象研究所施放第一枚探空气球,但仪器和记录未能收回。 1930年8月11日,气象研究所的高空测风气球高达23.4公里,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平流层测风记录。 1930年8月15日,气象研究所图书馆奠基,由蔡元培院长题碑。 1930年,吕炯去德国柏林留学。 1931年1月起,北极阁气象台开始观测太阳辐射。 1931年2月,本所测候员徐近之、胡振铎随西北科学考察团气象组去蒙古考察西北气象。为开辟中德航线,气象研究所与德国合作,在航线上用风筝进行探空观测。共计获得123次3000米以下各层的气压、气温、湿度资料。 1931年3月,继去年植树后,又植2年龄黑松2万株,1年龄黑松2万株。北极阁全山东、西、北三面植遍。原来的北极阁四周广漠,林木不繁。 1931年春,派金泳深赴日本帝国大学学习地震, 1931年4月1日,本所开办的第二期气象练习班开学,录取学员40人,其中招收史镜清等27人,保送生宛敏渭等13人,于12月26日结业。 1931年4月,为使气象服务于农业,将物候记录24个项目表分寄给国内各测候所、台、站填报。4年后汇总,各省可对照月令,用于农业。 1931年6月9日—7月7日,内政部邀请中央研究院等8个单位15名气象专家讨论通过气象研究所起草制定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并于1932年5月由行政院颁发全国各省、 1931年6月,北极阁图书馆落成启用。内有气象专门书籍4千余册,欧美各国气象杂志70余种,中外气象报告102处。世界各著名气象台皆与本所按期交换出版物。 1930年6月,气象研究所开始建立北极阁地震台,1931年3月建成,1932年起开始地震观测,由日本留学归来的金泳深负责。以取得地震资料并探求地震、海啸与气象的关系。 1931年7月,全国雨量破30年来记录,水灾遍及全国,长江下游灾情更重。竺可桢等调查研究发现这次长江、淮河洪水,与1908、1887年特大洪水均相隔约22年,恰好是太阳11年活动周期的1倍,这是我所研究日--地关系之始。 1931年10月起气象研究所开始飞机高空观测,有偿委托航空队代为记录高度、温度、湿度。至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