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分析.doc

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分析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分析

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分析( 摘要:在综述国内外产业带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基础上,对江苏省产业带建设过程及其区域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产业带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构建出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演化动力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发现:江苏省通过产业带建设布局与发展,使南北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抑制,在推进产业带在全省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产业带县市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强度得到增强。与此同时,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不断发生变化,逐步由单元推进转向多元并进,即由资源开发为主向基础设施引导为主转化,进而转向中心城市牵引、外向开拓和技术推动多元并进局面。 关键词:产业带;效应;动力;熵值法;江苏省 1 引言 产业带在经济活动空间的过程中形成,是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的重要单元[1],它是在特定经济空间中,由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富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区位(或节点)而集聚,所形成的由线状基础设施束相联结和由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域[2];产业带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非均衡增长途径,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和全局经济高效增长,这已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3]。因此,产业带的建设和研究已成为政府部门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从1927年美国学者斯坦因·德吉尔(S.Degeer) 在“工业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制造业带”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对产业带的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阐述[4-6],如1960S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的“生长轴”理论认为新的交通干线将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吸引作用,易于形成产业集聚带;1990S美国学者沙利文(E.C.Sullivan)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经济开发作为整体统一规划的思想,认为交通经济带是指在一个城市内主要交通干道与其两旁的联合项目所构成的线性开发的带状区域;进入21世纪,Ian R.Gordon和Philip Mccann认为不同集团和不同活动的混合趋向于在不同的地方集结成带束状,其结果就是某种程度地伴随着产业专业化的空间分异,并总结了三种基本的带状模式,即纯聚集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和社会网络模式。国内学者对产业带的研究肇始于陆大道院士1984年提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7];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带的概念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界定和探讨[8-12],并结合具体实证进行广泛研究,对指导我国产业布局实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使产业带建设成为我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产业带的构建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2-15],而且江苏主要产业带实际上是全国的“∏”型(沿海、沿长江与沿陇海-兰新线)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11]。因此,评价江苏省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效应,量化分析其演化机制,对其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其它省份地区产业带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整理 各县市间的距离主要通过网上查询相关县市客运站公布的公路客运线路运营里程,部分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地图册》中的公路里程表进行纠正;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来源于江苏省建设厅和江苏省建设发展咨询中心编制的《江苏省建设事业1991~2000年统计资料暨成就汇编》与2001~2009年度《江苏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其余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1995~2010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2.2 区域差异测度模型 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关评估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也越来越多,最常见的区域差异测度模型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16]。变异系数是对所有距离平均值的离差,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差异程度和分布特征,它可以对测算区域差异的指标进行组成分解。基尼系数不同于变差系数,它没有取平均值的偏离值,而是对所有比较的个体对取差,然后加总所有的绝对差距,再通过除以所有区域的个数(区域总数)和区域指标的平均值[17]。泰尔指数也是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度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测度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以期相互验证。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17]:            (1)              (2)               (3) 其中,为江苏省人均GDP,为各市县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所有的县市数量,和分别为和县市的人口占所有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和分别为

文档评论(0)

ymeioxian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