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鉴赏论文
赤潮现状及生物防治
11生科三班 吕晓莹 20112501092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近年随着我国近海海域污染加剧,局部海域营养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赤潮正沿着高频率、大面积、损失重的恶性趋势发展,赤潮危害已近期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赤潮的发生机理、赤潮的预防和治理已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课题。栽培大型海藻能有效降低海域N、P污染带来的富营养化,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对赤潮具有生态防治作用。本文从赤潮发生的机理、赤潮管理与减灾等方面论述了赤潮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生物对富营养海区进行生态修复及防治赤潮提供依据。
关键词:赤潮 危害 生物防治
赤潮又称有害藻华,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1.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2.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3.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4.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类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类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平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赤潮是一种早就存在的自然生态现象。早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巴西和智利近海海面发生的由束毛藻引发的赤潮时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人们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大,致使海洋污染加重,赤潮发生的频率大大增阿基,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公害,严重干扰着30多个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现状
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
赤潮的发生机理研究,是赤潮管理和减灾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变化过程,该过程受许多因素诸如海况、水文、气象理化和生物等因此的综合影响。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赤潮发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不同海区赤潮发生的主要影响因此也不尽相同。目前所见的一些成果主要是赤潮成瘾的内容,有关发生机理的报道甚少。下面将分为化学、物理、生物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1.1 化学因素
赤潮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必须要以充足的营养物质作为基础。当前的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氮、磷、硅、铁等都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爆发性繁殖的限制因子。未经处理的含高浓度氮、磷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放入海是形成赤潮的重要原因。齐雨藻等对大鹏湾海洋胞藻赤潮进行研究后认为,随着随着胞藻的大量繁殖,在营养盐,尤其是无机氮成为了限制因子以后赤潮消失。张水浸等对沙门港西海域裸甲藻赤潮调查的结构表明,营养盐含量的变化与盖茨赤潮的消失规律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发现活性磷是引发这次赤潮的重要因此。杜琦还认为,可利用水域活性磷含量变化作为预防赤潮的指标。林星等通过陆基水池围隔生态模拟实验的研究认为,可溶性活性磷的含量不尽影响厦门港西海域正常年份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化,对硅藻赤潮的兴衰也起控制作用。
1.1.2 物理因素
Kuninao Tada等在日本Dokai湾的调查中发现,该海湾全年都处于高度富营养化的状态,但赤潮仅仅在夏季才发生。通过对化学、物理、水文、生物等因素的研究,认为温度和光照强度时该还玩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钱宏林等指出,广东沿海的赤潮发生与季风转换关系密切,赤潮发生期主要集中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的3-5月份。
1.1.3 生物因素
日本学者曾经报道,在赤潮异弯藻形成赤潮期间采集的过滤海水和室内大量繁殖过该属的培养滤液,用来培养中肋骨条藻,无论是否补充氮、磷,骨条藻的增殖都受到抑制。Provasoli指出,由于营养需求上的差异,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与其他浮游植物的营养竞争中占优势,从而大量繁殖形成赤潮。邹景忠等对渤海湾的赤潮进行研究后指出同一生态环境中占优势的赤潮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增殖竞争现象,并且认为夜光藻与中肋骨条藻种群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而中肋骨条藻与微型原甲藻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刺激与被刺激的关系。王惠卿报道了大连湾由于环境变化导致赤潮生物优势种组成逐渐由中型纤毛虫向小型硅藻类(骨条藻)和微型甲藻转化的趋势。
赤潮危害
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全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累计发生面积约11610平方千米。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600万元。赤潮发生以后,还会给海洋生物、海洋海洋环境及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1.2.1 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赤潮可以改变海水中的酸碱度使海洋生物的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