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名语词内涵
滕 州 市
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一、“滕州市”语源简析
“滕州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Téngzhōu Shì。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北纬34°50′~35°17′,东经116°48′~117°23′。东邻枣庄市山亭区,东南与枣庄市薛城区交界,西和西南与微山县毗连,北靠邹城市。市境南北长46公里,东西宽45公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55.8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地滕州,在省会济南南方向173公里处,为枣庄市辖县级市。“滕”字因泉流腾涌故而得名。
二、滕州市政区沿革简况
“滕”之名历史悠久,原为古国名。滕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黄帝时期。据《史记》、《国语》和县志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字始见于此。当时滕地温湿多雨,泉流腾涌,故以“滕”为名。黄帝所封的滕国,疆域广大,经尧、舜、禹至商末灭亡。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为滕侯;仍沿用滕的国号。此时的滕国经历代瓜剖豆分已为小国,公元前286年被宋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置滕县,隶属薛郡。滕,作为县名始见于史册。汉初,改滕县为蕃县。东汉、魏、晋皆沿西汉制。北魏称蕃郡。隋初,586年(开皇六年),改蕃县为滕县。其后,唐五代至宋,县名均沿为滕。宋南迁之后,金于滕县兼置滕阳军。1182年(金大定二十二年),升滕阳军为滕阳州,1184年改为滕州。元因之。明1369年(洪武二年)废除滕州,置滕县。此后,历经清、民国均名滕县。1988年3月撤消滕县设立滕州市。
三、滕州市地名词语特征
现滕境内古时除滕国外,还有薛国和小邾国。据明万历年间的《滕县志》记载:“滕县以一邑而包春秋侯国之地者三矣。以今图按之,县治为小邾地,西南滕城为滕地,南薛城为薛地。” “北辛文化”表明,7300多年前滕州的先民们就在境内定居,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今境内大汶口、龙山、岳石及商周文化比比皆是。因此滕州有着古老的地名语词文化,主要地名都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通过对1244个自然村统计分析可知:几乎全是百年以上的老村。其中春秋战国前建村的有 35 个、汉代建村的有 12 个、南北朝建村的有 2 个、隋朝建村的有 1 个、唐朝建村的有 41 个、五代十国建村的有 6 个、宋朝建村的有 46 个、元朝建村的有 74 个、元朝前建村的共有 217 个,占 17.44% ;明朝建村的有 700 个,占 56.3% ;清朝建村的有 297 个,占 23.9% ;明、清两朝建村的占 80.14% ;民国建村的有 3 个,建国后建村的有 27 个。
其中建村1000年以上的有 110 个,占 8.84% ,1000 年以下至 800 年以上的 546 个,占 43.9% ,800 年以下至 500 年以上的 144 个,占 11.58% ,500 年以下至 300 年以上的 263 个,占 21.1% ,300 年以下至 100 年以上的 43 个,占 3.46% ,清朝以后建村的 30 个,占 2.4% 。清以后建村的有 11 个村是因建水库搬迁的;3 个村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从原址搬迁到山坡上建村的;有 14 个村是靠近城区四周由居民聚居成村的。
境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古县名和大多数自然村名称,这是滕州地名语词的一大特征。“滕”字因泉流腾涌故而得名。其它村庄也多因地势、地形而得名。如北部、东北部、东部为低山丘陵,自然村多用山、岗、岭、坡等作为通名;中部为山前平原,自然村则多以庄、楼、村、屯、寨、园、堂等作为通名;靠近河流及桥的自然村,则多用河、沟、桥、泉等作为通名。通过对全市1244个自然村分析统计可知:有1137个村是以地形地貌特征而名的,占整个村名的91.4%。其中以庄作为通名有390个,楼有108个,村有95个,三者占整个村名的47.7%;以山、岗、岭、坡作为通名有110个,占整个村名的8.8%;以河(与河有关)、沟、桥、泉作为通名有104个,占整个村名的8.4%;以其它地形地物作为通名有330个,占整个村名的26.5%。
由于滕州历史文化深厚,境内地名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为名的众多,这也是滕州地名语词的一个特征。如古灵邱(今陡城)周围诸村,尚有当年施政布点的迹象。今陡城村西南的马厂(村),为当年灵邱所属的饲马地;东北的瓜园(村)、正北的菜园(村),为其瓜菜供应地;东北的户口(村),为其户房计征储粮的所在地;西八里的参驾庄(后演为千家庄,今名千年庄),为其接待上属官员的馆驿;瓜园西北的大养德、二养德,为其大营地、二营地的转音等。
总之,全市的居民地和自然地理实体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准确地说明了各种地形地貌面积范围的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