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在令人懷舊的多倫路上,卻也矗立著現代風格的大型美術館,不管是現代或古典,只要是「美的」,皆能融合。 上海虹口區街上,賣水蜜桃的攤販及逛街情侶。 谢谢观赏 2010年02月18日 《台湾深情写意博客第330集》网友祝大卫推荐 更多欣賞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 [文化名人街] E-mail文化传播网 多倫路 【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 「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高樓環抱中的多倫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全長不過五百多公尺,卻蜿延蛇行,曲徑道幽,有著別處難覓的濃厚文化歷史氣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些巨匠如魯迅、丁玲、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上海藝術劇社也在此間創建,這裡可說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據點。 現在的「多倫路」文化名人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如今的多倫路經過改造重建後,又展現出當年的神采,短短的一條多倫路上,除了原有的老式里弄建築文化名人的故居外,還有許多懷舊的建築遺跡,在這條浪漫的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再加上區內擁有一百多幢英、法、日、荷式洋房,構成了如今洋溢著溫馨與浪漫氣息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走進這高四公尺、寬三點八公尺的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的牌坊,就走入了多倫路名人一條街。 穿過這個牌坊,將帶領我們去認識許多耳聞已久的名人,帶著我們去見識滿載歲月的建築。? 「孔祥熙寓所」無論是立面內部裝潢,或是整體或局部都極明顯地凸現出伊斯蘭建築風格特徵,外觀典雅、氣勢恢宏。 有蘇州河以北最佳餐廳美譽的「山根會館」。 位於上海虹口區的靜謐小街多倫路,歷史上是一個中國文化名人集聚的區域。 多倫路210號的白崇禧寓所,人稱「白公館」。 「白公館」為法國新古典主意建築樣式,氣勢壯觀。 多倫路這條文化名人街,引人注目的褐紅色石格小路,從一個側面集中展示了近現代上海的印記和文化縮影。 在這裡,有泛黃卷邊的古舊書籍,有大紅大綠的年歷卡,有花花綠綠的舊海報。 在這裡,路邊尋常百姓家的坐椅都是古董。 這裡所謂「文化名人」,是指二、三○年代,在上海十分活躍的左派文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丁玲、夏衍等文藝作家。 在這條引人遐想的浪漫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 台灣人看到這張舊海報,作何感想? 多倫路的文化名人的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 在多倫路上還開了一批家藏博物館,如南京鐘、筷子、奇石等,文化氣息瀰漫街巷,是領略上海三十年代風情的又一勝地。 靜謐小街多倫路,歷史上是一個中國文化名人集聚的區域。 流連於多倫路的人們,不僅在意那些凝聚著歷史的建築,往往也鍾情於那些別出心裁的收藏小館。 鬧中取靜的多倫路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透過一幢幢有著深厚文化積蘊的歷史建築,人們會自然體會到這裡深刻的文化意涵。 逛累了可以到這家「老電影咖啡館」喝杯咖啡,欣賞一部老電影,緬懷一下阮玲玉,胡蝶等一代巨星的風采。 懷舊的「阮玲玉、胡蝶」海報。 「夕拾鐘樓」高18.15公尺,樓名取自魯迅名著「朝花夕拾」。 多倫路93號,曾為十君子之一「王造時」寓所,建於1920年,現在是一家風情咖啡館。 著名詩人「沈尹默」先生,拿著雨傘,夾著報紙,眼神中閃著詩人的神采,注視著來來往往尋找新文化的遊人。 多倫路聚集過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沈尹默等三十餘位中國近代文化名人,他們曾在這裡棲息過,並震撼了一個時代。 多倫路59號,1928年由美國北長老會與中國信徒捐建的「鴻德堂」。 外觀建築採用中國式的基督教堂,實屬罕見,目前已被上海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右方的紅磚房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舊址。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發起人之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