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1
- 0
- 1
- 约1.61万字
- 2017-01-05 发布
文档工具:
-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
第一篇: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1目的贯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顺利进行。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下属生产单位。3安全生产教育
3.1每年由生产单位自行组织对员工专门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培训。
3.2特种作业人员必须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岗位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3.3新进公司的员工必须接受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3.4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是:
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公司安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规程等。
3.5生产单位必须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档案。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员工,不得在生产现场从事作业或管理活动。
3.6公司办公室对生产单位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没有履行安全教育培训规定的,将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4安全管理小组
4.1生产单位必须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单位负责人任小组组长。
4.2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4.
2.1对各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4.
2.2落实公司有关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
4.
2.3有权对有关安全措施及有关安全管理的制度进行审定。
4.
2.4组织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采取处理措施。5安全生产检查
5.1按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公司安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规程进行。
5.2定期检查:
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由安全管理小组组长主持,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参加。
5.3经常性检查
5.
3.1班组进行班前、班后岗位安全检查。
5.
3.2安全员及各班组兼职安全人员进行巡回检查。
5.
3.3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的同时检查安全。
5.4自检、互检、交接检
5.
4.1自检:
班组作业前、后对自身的作业环境和工作程序进行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5.
4.2互检:
交叉作业时,班组之间相互检查监督,共同遵章守纪。
5.
4.3交接检:
上道工序完成的设施移交下道工序前,由上道工序班组进行自检明确人无误时方能移交下道工序班组;下道工序班组在使用前,应同上道工序班组共同进行安全检查验收,确认无误后,下道工序班组方可使用。
5.5发现隐患的部位,可视问题的严重程度签发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5.6定期检查及专项检查要有检查记录,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证。6安全管理
6.1下列能够引起人身及火灾、爆炸事故的直接因素,都必须列入管理对象:
6.
1.1各类机械设备,手动、电动工具,电路、电力设施,堆置物、建筑物,油库、仓库等。
6.
1.2易爆炸物,如锅炉、压力容器、火药、炸药等。
6.
1.3强酸、强碱及亚硝酸钠等有腐蚀、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6.
1.4与地面位置相差较大的作业如登高、高温、热蒸汽、超低温物体等。
6.2重点部位的管理
6.
2.1要求对存有危险作业部位(工段)、不安全状态(因素)和国家、行业有规定的防范对象进行挂牌警示、作安全标志、划重点防护区或安全警戒区,并建立重点部位档案。
6.
2.2重点防护区、警戒区内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a)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存放杂物、施工、携带火种。b)在警戒区域附近实施明火作业或爆破作业前,必须通知安全员,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后才能进行。c)机动车辆在警戒区域不得超速行驶与停留,人员不得在警戒线内逗留;d)警戒区域内,未经分管领导允许并由专门人员陪同不得到现场参观。
6.
2.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移动、摘除警示和安全标记。
6.3个人及设备的管理
6.
3.1生产个人有接受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的义务。
6.
3.2生产个人应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遵守有关设备及工艺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有毒、有害物等的管理规定。
6.
3.3生产个人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特种作业必须持证上岗。
6.
3.4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设备技术操作规程,并确保这些操作规程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
6.
3.5设备管理及使用部门应制定对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检修应包括影响设备及安全的所有部位、部件、各种仪器仪表等。
6.
3.6对设备的检修情况应形成记录,存档备查。
6.4消防安全
6.
4.1对存有火灾隐患的地点、部位、场所,必须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设置防火标志或标语,并配备消防器材、器具。
6.
4.2应建立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