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整合乡土史资源的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中整合乡土史资源的实践.doc

课堂教学中整合乡土史资源的实践   乡土史教学成为我国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始于清末(1903)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然而,长期以来关于乡土史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何种地位,教育家们意见不一。华东师范大学刘善龄教授曾在《近代教育家对乡土教育的认识》[1]一文中总结了老一辈学者、教育家们的几种观点。   一是“完善学科体系论”,以梁启超、柳诒徵等学者为代表。梁启超认为:“旧史纯以帝王都宅为中心,致各地发展之迹散而难稽,欲使学生了解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所以,他建议地方史在国史中应占15%。这就是要以加强地方史来完善旧史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情境迁移论”,以何炳松为代表。何炳松认为,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亲临其境”。即利用本地方的遗迹,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三是能力训练论,以周予同、顾颉刚等为代表。周予同就鼓励学生要有跳出书本的勇气,通过研究身边的历史达到窥见中国历史一角的目的。四是陶冶情感论,以李季谷等为代表。此外还有学者受西方卢梭、杜威等教育思想影响,提出“儿童中心论”、“问题中心论”等主张。   上述观点除了“完善学科体系论”是针对教科书编写不足采取的措施外,其他几种在教学过程中之功用是兼而有之,只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受教育者,各有侧重而已。当前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能力立意”依托的载体就是新材料、新情境试题。这种类型的试题是通过课本以外的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信息、提取信息、合理解读信息,以及综合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乡土史具有浓厚的家乡气息,让人备感亲切,利于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是绝佳的新材料、新情境,是能力训练的可靠载体。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高中阶段来说,乡土史引入课堂,应是侧重于能力训练,要把乡土史作为能力训练的材料,在训练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乡土史多重教育的目的。当然,乡土史并不是随意拈来一段便能起作用,必须将精心筛选的乡土史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凑效。这里所说的“整合”就是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历史教育课程资源的全球化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历史教育界的关注。   下面以盛泽丝绸文化史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史模块复习课中的整合应用为例,加以说明。   背景资料:盛泽,素有“绸都”之称。位于沪、苏、杭的金三角中心,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至清乾隆年间,盛泽已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重镇,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并享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称。发端于明中叶的盛泽丝织业,见证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企业改制,以及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的历史,是明清以来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一部缩影。   因此,通过盛泽丝绸文化史,可对明清以来我国工商业发展作一管窥。   一、古代篇   在复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相关内容时,引入如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苏州城区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乾隆)《吴江县志》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   ――(同治)《盛泽镇志》   材料三:(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四:济东会馆遗址(图1)   “会馆”是中国古代同乡或同行业者出资兴建的“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济东会馆位于盛泽镇斜桥街,是由清朝嘉庆年间山东商人建造,因此称济东会馆。   材料五:“入国朝,机户益多,贫者多自织,使其童稚挽花,殷实之家雇人织挽……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   ――(清)《黄溪志》(盛泽黄家溪)   材料六: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图2)。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盛泽绸业在明清时期繁荣的原因。   (2)材料四中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哪一经济现象相关?会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材料五中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六中所述施复夫妇的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