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 气象物候 一、气象 1、请用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主要内容。 阅读第四、五节,完成表格: 阅读第六节,完成表格: 3、读完《看云识天气》,你对“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有何新的认识? 二、物 候 认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纬度的差异 下列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个因素?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我国南方入梅期由南向北逐渐推进。 (越向南入梅越早) 三、诗词中的物候 1、请分析下列诗歌中的物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教材P47第二题。 四、根据物候判断季节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8、古道西风瘦马。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诗歌赏析 1、《塞下曲六首》(其一) 2、《凉州词》 2、《塞下曲》 4、惠崇《春江晚景》 A、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一时节的景物? B、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音? C、从手法看,本诗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D、试赏析: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书中的理解,谈谈你的认为哪中更合理?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4、数学家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他的理由是白北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在清代学者中引起了争论。关于“春江水暧鸭先知”一句,有一种意见说,水中的生物都知道冷暖,为什么一定要说“鸭先知”呢?鸭无论冬夏都在水中,又怎能知道鸭“先知”冷暖? 查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苏轼看到了画中有鸭,故有此说,如果画上是鹅,他也许会说:“春江水暖鹅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比水中鱼敏感。 也许有人认为,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鸭自然就“先知”了。春回大地,桃花始开,江水变暖,鸭子活跃;春天的野草,芦苇的嫩芽,相继争发;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6、古人、今人对“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上”字产生了争议,有人解释为“上市”;有人认为“溯流而上”,结合你所知道的知识谈谈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 活动二:三首词中物候与季节的关系 细细品读三首词选文(《钱塘湖春行》《木兰花》《蝶恋花》)词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季节特点?是什么季节? 活动三:关于各地梅雨的特点 读课本,了解“梅雨”的概念; 细读三首诗的部分诗句(课本第47页) 三位作者写诗时所处的地点分别在哪儿? 从诗歌内容来看,三个地方的梅雨期分别是什么时候? 结合地图知识,联系诗句,由此可以看出“梅雨”的“入梅期”由什么特点? 活动四:交流成语、谚语中反映的气象物候 阅读课本中的谚语,说说它们所反映气象物候。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或诗句呢?能说说它们所表现的意思吗? 成语示例: 春暖花开 雨后春笋 春华秋实 风起云涌 春生夏长 炎炎夏日 秋高气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