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PT模式在我国的运用PPT模式在我国的运用
一、PPP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由政府部门与商业企业通过正式的合同来确定,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来提供公共服务,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收益。自1982年PPP的概念在英国被首次提出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PPP模式被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于交通、废物处理、教育、国防、医疗、住房等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大量实践验证,该模式被认为是能够有效解决提供公共服务时“市场经营失灵”和“政府经营低效”问题的一种投资、建设与经营方式。
PPP的定义和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统一,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PPP国家委员会等组织都对其有各自的界定。但总体来说,PPP是一个意义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政府和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具体项目的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形式。针对我国目前的应用现状,国内的研究文献中通常根据合作的形式和私人部门承担的责任,将PPP合作分为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大类型。合同外包指由政府投资,私人部门承包项目中的部分职能,并通过政府付费实现收益,主要包括服务外包、管理外包、DB、DBMM、OM、DBO[1]等类型。特许经营指政府授予某一私人部分特殊经营权,并通过一定合作机制与政府部门共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主要包括TOT、BOT等类型。私有化指将PPP项目部分或全部所有权归私人所有,通过用户付费实现收益,政府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督,包括了PUO、BOO、股权转让等类型。
理解PPP模式的内涵,可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PPP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或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推动政府从繁重的管理事务中脱身出来,专职于监督者角色,实现“管办分离”和政府职能转变。二是PPP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与资源互补。政府部门与商业机构在合作中能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对方不足,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PPP模式的执行保障依赖于协议或合同,而非行政干预的手段。双方的权利义务将在合作之初落实于文字,如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实施中存在分歧,则应当依据协议或合同进行处理。四是PPP模式参与各方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通过科学机制满足和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保证各参与方的权利,达成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共赢。
二、国内PPP模式的应用现状
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尝试在城市供水、节水、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桥梁、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当中引入非政府投资,并在2003年前后在全国掀起了公私合作的浪潮。
公私合作制(PPP)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公私合作制(PPP)改革。
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成都市政公用局将6条公共汽车线路的特许经营权进行拍卖;深圳市在水利、燃气、公交、电力等领域进行国际招标,实行特许经营。
2004年底,五家试点公用事业单位完成了招募引资工作;广州市政府通过合资、合作、参股、项目法人招标、BOT、BOR等方式,允许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投资经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站场、停车场、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管道、电力、绿化、园林、道路、能源、水利、公共信息网络、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上海友联联合体获得了上海市最大的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负责此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20年特许经营权内的运营管理。
2005年以来,北京通过实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有10个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50亿元;通过向国内外公开推出387个北京奥运经济招商项目,签订协议55项,协议金额达223亿元。
到2008年的总投资达2300多亿的公共事业项目中的大多数,都将以项目法人招标(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总体来看,PPP模式已逐渐被国人接受,国内对PPP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并且愿意尝试这一模式。但是由于PPP模式引入的时间并不长,在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尚需要完善和改进。
三、PPP模式在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专门的适用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规
PPP项目实际是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和合约的约束下运行的。但现阶段中国尚没有成文的关于PPP应用的法律法规。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较早,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针对项目BOT而不是针对PPP模式制定的,而且多为部委规章或地方性管理条例,这种开放式的构架不利于国家对PPP项目的统一管理,而过多的管理办法也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