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

作业1 选择题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的是(周公)。 将“兼爱”用在政体和行政上,就是墨家所说的(尚同)。 反对身份等级严格界限,或反对身份尊卑不同而同罪异罚的是(墨子)。 刘颂重新解释了“看人设教”“随时之宜”等观念,将其定义为(立法原则)。 儒家思想真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独尊地位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黄宗羲认为立法的最高原则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是(龚自珍 魏源)。 “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民族主义)。 西周时“终”与“非终”是指(惯犯与偶犯)。 下列说法是《老子》提出的(“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 提出“变法乃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梁启超)。 经张斐确认,《刑名》置于律首的体例再未改变,这种体例始于(曹魏《新律》)。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第一个提出立法应该“以天下为主”,保证人民在政治上和官吏平等的思想家是(黄宗羲)。 “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是(章太炎)。 名词解释 权能分治说:为了防止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实施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与“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专家组成政府,治理国家事务。若能权能分立,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就能实现民主政治。 学校议政:黄宗羲极力赞扬汉、宗太学生的清议,认为学校确实能代表人民的舆论,扩大学校的职能,使它成为清议的机关,监督政府,国家无论行政、外交、军事、刑狱等等,都应当通过学校的意见来执行。大大推重学校的政治作用,让它主持公是公非,对政府施行一种监察权,这样的学校就近似一个议会。 以德配天: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属谁,要看谁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他以此为周朝的统治辩护。 “三不足”理论: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要利国利民,上天,成法与人言都不是障碍。表现了他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简答题 简评《淮南子》的进步意义。 答:它以道家思想为主,杂采众家之长,融合了儒、法、 阴阳各家的思想,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无为而治,法宽刑缓。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道”所派生的,“达于道者, 反(返)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只有无为才合乎道的要求:“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君主以无为原则治理天下有莫大的好处:“清静无为,则 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财。”《淮南子》解释无为的含义时说:“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淡)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它认为人君固然要顺应自己的变化,不干扰其下属,不侵渔其民,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如神农教民种五谷,尝百草;尧立孝慈仁爱,放逐灌兜;舜筑墙作屋,南征三苗;禹决江疏河,平治水土;汤布德施惠,逐桀历山,等等,他们都“劳形尽虑,为民兴利而不懈。”而称之为“无为”,“岂不悖哉”?所以说,既要为民兴利除害,又不能不有所作为。 《淮南子》认为,无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省事”“节欲”。当然,作为统治者,应该懂得“为治之本,务在安民”的道理。既要“安民”,必须“省事;”要“省事”,统治必先“节欲”,如果统治者事繁欲多,群臣就会聚敛无度,徭役迭兴,使生产荒废,人民不得安生。 同时,君主要治理好天下,还应做到法宽刑缓,不要累施刑罚。古代神农氏治理天下,“威厉而不杀,刑错(措)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法宽刑缓,囹圄空虚,人们和睦,不怀奸心。 法随时变,礼与俗化 《淮南子》继承了道家的变易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变法 主张,再融合儒家的内容,形成了法随时变,礼与俗化的理论。认为礼义法度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应当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不能拘泥古法。 兼采儒法,重在法治 A.法是治国的工具。《记论训》说:“法度者,所以论民 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治宜适也”。这里,明确提出法不过是一种治国的“器械”或工具,并认为人君应当牢牢掌握这种统治群臣百姓的工具。 同时,《淮南子》还把法比作权衡规矩,是衡量事物 的客观标准:“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失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由于法具有规范性和公正性,所以一切应依法行事。 B.赏罚分明。《淮南子》认为,既然有了客观的法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